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智(7)

大夫8人:子产,郑国大夫,宽厚慈惠。子西,郑国大夫,“彼哉!彼哉!”可见孔子不屑于评价他。公叔文子,他是卫国大夫,知贤荐贤,颇有雅量,合义而行。蘧伯玉,也是卫国大夫,孔子的好朋友,知过能改,每日反省,具有孔子欣赏的品格。公伯寮,鲁国大夫,侠肝义胆,见义勇为。至于“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则不一一叙述。

布衣4人:老而不死如原壤,求益冒进如阙党童子,勇猛坚强如卞庄子,尚德不尚力如南宫适。

2.退隐之士

隐士内容基本集中在《微子篇》,但本篇也有插叙9位隐士,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和“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体现了他的“用行舍藏”的思想。

3.为政之德

为政之德,《论语》各篇多有论列,本章知耻,修己,安人,立德,立言,谋政,以及仁、知、勇、忠、信等等都是修身之美德。

诸子之言:

苏氏曰:“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忠而勿诲,妇、寺之忠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忠而知诲之,则其为忠也大矣。”(译:爱他却不让他劳动,这是禽犊之爱;忠诚于他,却不能给予他一些有益的教诲,这是妇人般愚昧之忠。爱他而且让他经受劳苦,这才是真正的爱之深刻;忠诚于他并且适时地给予其正确的教诲,才是真正忠诚的表现。)

人生的艰难困苦,其实是最好的老师。经过劳动的磨炼,可以培养其应对生活中各种变故的能力,有助于个人的成长。真心的教诲是人生的良药,对我们人生的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延伸思辨:不经磨砺,难有作为

《孟子·尽心上》记载,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译:孟子说:“有德行、智慧、谋略、见识的人,常常是因为他生活在患难之中。只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们持有警惧不安的心理,考虑忧患很深远,所以通达事理。”)也是在告诉我们,困苦穷乏,锻炼身心。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恶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话的意义是说上天将要给一个人重大的使命以前,必定先给他许多困难,使他能够战胜困难、克服困难,养成坚决奋斗的意志,对于任何困难都能突破,遭遇失败也绝不悲观,永远保持乐观和希望,这样,当他再遇到挫折困境,也能够拥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并且战胜所有的困难。

古语说:“忧危启圣智,厄穷见人杰。”意思是人处在困穷的时候,千万不要灰心,须知这正是磨炼自己意志的机会,也是促成我们向前发展的一个契机。一个人如果不受困苦,终日饱食暖衣,那他就经不起挫折,受不了打击,就像是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花草,很难有长远的发展。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自己也是因宫刑而后著《史记》的。

人受了种种灾厄,置身于逆境的时候,如同在火炉里炼的钢一般,会让自己得到锻炼,使自己的身心变得更加刚强。所以,人能受得住灾厄与逆境而不为它所挫败,才能享受到大的利益。未经过这些锻炼的人,意志容易动摇,精神的修养也不充分,很难在人生道路上取得较大的成就。

精彩典故: 人处绝境也逢生

宝剑锋从磨砺出,困苦艰难显英雄,此乃人才成长不二之规律。

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军攻下和州。和州城小,驻军又多,时间不长就粮草缺乏了。

太平府与和州只有一江之隔,那里十分富裕。为了摆脱困境,谋得更大的发展,朱元璋时刻准备攻下太平。他对徐达说:“以我军现在的力量,可以拿下太平吗?”徐达面有难色,回答说:“将士连饭都吃不饱,士气十分低落,这个时候出兵,恐怕不是时候。”

朱元璋一听,有些急了,他说:“我军驻守这里,坐吃山空,再这么拖延下去,困也困死了。打仗不能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行动。”

朱元璋做了战前动员,他对疲惫不堪的将士们说:“我们不能在这里等死,唯一的出路就是占领牛渚和采石,获取粮草。我知道你们饥饿已久,本不该行军作战,可这个时候,打仗或许还能活命,不打就注定要死,我们唯有奋力一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