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智(7)

古人云:“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之也。”与谁交朋友、交到何种程度,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爱好问题,而是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命运、声名荣誉的原则性问题,应该慎之又慎。因此,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择善而交。弄清所交之人的品行和目的,择其善者而近之,其不善者而远之。多与有涵养、讲品位、重操守、爱学习、求上进、干事业的人交朋友。

在此,我们不妨学学孔子的交友之道。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意思是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这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一个人的成长、生活和环境的因素的确关系很大。人所处的环境决定了生活圈子的大小,这个圈子就是自己的“活动场”,自己的竞争舞台,必然在这里寻找同盟、选择朋友,来帮助、支撑、保护自己。

当无法选择一种好的环境的时候,选择交往的对象就变得尤其重要。交朋友是有选择的,这不可否认。选择什么人交朋友要依人的性格、志趣、品质而定,不可随便交友。选择错了人,环境就会起巨大的负面作用;选择对了人,不好的环境对人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少。

宁静致远,智者当慎独淡定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译文: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也都小心谨慎。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都会特别谨慎。

国学链接:关于儒家的“慎独”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注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对于其含义,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面对宇宙自然、天道人情的认知和判断,人的认识显然无法克服天然的局限性和有限性,因而在探求“不可须臾离也”的“道”时,儒家主张每个个体需遵循慎独的原则:即对自己见都没见过的事物——“所不睹”需持“戒慎”的态度;对自己听都没听过的事物——“所不闻”需持“恐惧”的态度。 因此每个人要对自己所持的、自己独有的、自己认为甚至自己假设的为单一的、只此一个、绝无二解的看法或观点,采取谨“慎”或“慎”重的态度。而对不易觉察隐匿起来的事物,需要使其“隐”得“见”;对事物的细节性细微性的认知,需要使其“微”得“显”。总之,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对研究对象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究,以此预防片面的、武断的、绝对的、专断的甚至臆测的——“独”之认知遮蔽了自己的视野和判断。否则,一方面堵死了自己对新事物新情况认知的渠道;另一方面可能因自己掌握的所谓渠道权力扼杀了新知和未知的出现。

诸子之言:《礼记·大学》中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即,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他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朱熹进一步解释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以“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一个人独立工作、生活,无人监督时,可能面对无数利益的诱惑,从而产生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