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智(7)

因为平日生活节俭,结婚那天,裴宽穿的衣服也并不比平时鲜亮,加上人长得也相貌平平,族人们看到他这样都暗自取笑他。韦诜则严肃地说:“我疼爱自己的女儿,一定要她嫁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裴宽虽然其貌不扬,但是他为人清廉,将来一定能成大事。”果然,裴宽后来当上了礼部尚书,而且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臣。

当代镜鉴:保持平常心,才是人生之道

曾国藩有句名言:“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如果你也希望达到这种人生境界,那么,首先要对自己有“慎独”的要求,然后就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则很难,正如古人云:“不妄没于势利,不诱惑于事态,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当今社会,权力、金钱和美色等形形色色的诱惑众多,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地从思想上筑起一道防腐拒蚀的堤坝,才能保持好自己的平常心,走好人生之路。

诸葛亮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神人”,不仅仅因为他机智博学,神机妙算,更是因为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处世哲学。“非宁静无以致远”,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生的志向有远有近,人生的境界有高有低。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终日在尺寸天地里翻筋斗,难以有大的作为。人之所以会目光短浅,最大的原因就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能够安于宁静,忍受寂寞,自然就成不了什么大事。

我们为工作、生活而拼搏,不管在生活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在工作中是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追求目标的过程是真实的,是我们自己能切身感受到的。因此可以说,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成功,不是用地位、金钱来衡量的。当你每一次穿过泥泞、走出风雨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都能为自己所拥有的坚强毅力所感动。

人生并不是一张必须要拿满分的试卷。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明智的人都懂得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美好的明天,好好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每一天。因此,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荣与辱、喜与悲。许多事情只要我们尽力了就问心无愧。人生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就弹不出声音。生命也要松紧有度,在生活中,拥有一颗平常心,才是人生之道。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使他劳苦吗?忠于他,能不对他进行劝告吗?”

国学链接:关于《论语·宪问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中第十四篇《宪问》就是孔子的弟子原宪与孔子的对话。

原宪(前515—?) 字子思,孔子弟子,今仲村镇南屯人。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卫国,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衣着破烂,出来迎接。子贡问:“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

《宪问》是《论语》的第十四篇,共有四十四章,取第一章首句“宪问耻”句的“宪问”两字为篇名,主要记述孔子谈为政之人、退隐之士以及为政之德的言论。本篇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哪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以及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等。

《宪问》篇主要谈了三个问题:

1.为政之人

《宪问》里谈论了国君4人、卿相1人、大夫8人,兼及布衣4人。国君4人:“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一庄一谐,一正一谲。灵公无道,精通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术,善用人才享国42年。简公遇陈恒谋逆,遇难身亡。

卿相1人:管仲,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管仲有奢侈铺排、张扬越礼的行为,但纵观一生,功大于过,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而称霸诸侯,一匡天下,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可见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孔子以仁许他:“如其仁,如其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