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注释】①王敦(266—324):字处仲,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导族兄。西晋末支持司马睿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扬州刺史,都督征讨诸军事,以镇压杜弢之功升镇东将军,都督江扬、荆等州诸军事,握重兵屯武昌。西晋亡与堂弟王导拥戴司马睿为帝,建立东晋王朝,迁大将军、荆州牧。后因元帝信任刘隗、刁协抑制王氏势力,于永昌元年(322)起兵攻入建康,杀刁协、周岂页等人,自任丞相,回屯武昌。明帝立,移镇姑孰。后二年,明帝乘其病危下诏讨伐,他遂再次进兵建康,最终病死于军中。

  含:王含,字处弘,王敦之兄,任光禄勋。王敦叛乱,他投奔相助。

  光禄勋:官名,掌管宿卫侍从之官。

②南州:即姑孰,故址在今安徽当涂,为长江重要渡口。

  ③委职:丢弃官职。

  ④王丞相:王导。诣阙谢:到皇宫前向元帝请罪。诣,到。阙,宫门前两边供暸望用的建筑,借指皇宫。谢,谢罪,道歉。

⑤司徒、丞相、扬州:指王导当时担任的官职,他时任司空、丞相、扬州刺史。司徒应是司空之误。官僚:指王导官府里的僚属。

  问讯:问候。

  ⑥仓卒(cù促):匆忙。

  ⑦顾司空:顾和。

  扬州别驾:扬州刺史的属官。

  ⑧援翰:拿起笔。翰,笔。

  ⑨王光禄:王含。

  远避流言:指王含投奔姑孰为躲避流言。

  ⑩明公:对刺史的尊称。

  蒙尘路次:指王导在王敦谋反之初,天天到皇宫前请罪。蒙尘,遭受风尘之苦。路次,路途中。

  ⑾群下:下属们。

  ⑿不审:不知。

  起居:日常生活。

  【评析】

  王敦和王导对晋元帝有拥立之功,所以元帝即位后封王敦为大将军,王导为丞相。元帝又重用刘隗、刁协,对王氏加以抑制。王敦便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刘隗劝元帝悉诛王氏,王导只得每天率昆弟子侄二十余人诣台待罪。而王含在王敦占据姑孰后,弃官投奔,让王导的处境越发窘迫。王导在扬州的僚属想向王导问询情况,匆忙之下不知该怎么措词,于是顾和拿起笔来写道:“王光禄远远地避开流言,您天天在道途中奔忙受累,不知贵体如何?”其措辞可谓机敏。

  三十八

  郗太尉拜司空①,语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②,遂至台鼎③。朱博翰音④,实愧于怀。”

  【注释】

  ①郗太尉:郗鉴。

  拜司空:被授予司空的官职。拜,以一定的礼仪授予官职。司空,主管水土之事。

  ②值:遇到。

  世故:世事。

  纷纭:杂乱、混乱。

  ③台鼎:喻指三公。台,星名,有上台、中台、下台,称三台,鼎,古代为国之重器。

  ④朱博:字子元,杜陵(今陕西长安东南)人。慷慨好结交。历官县令、刺史、御史大夫,代孔光为丞相,封阳乡侯,后因得罪傅太后下诏狱,自杀。翰音:飞向高空的声音,比喻徒有虚名,居非其位。

  【评析】

  郗鉴在家乡时躬耕陇亩,博学多识,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他认为自己名实不符,表现出了谦逊的一面。

  四十六

  谢仁祖年八岁①,谢豫章将送客②。尔时语已神悟③,自参上流④。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⑤。”仁祖曰:“坐无尼父⑥,焉别颜回?”

  【注释】

  ①谢仁祖:谢尚(308—357),字仁祖,谢鲲之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自幼聪颖,博综众艺。历任历阳太守、中郎将、尚书仆射、豫州刺史,进号镇守将军。

  ②谢豫章:谢鲲(280—322),字幼舆,少知名,能歌善鼓琴。官豫章太守。

  将:带、领。

  ③尔时:那时。

  ④自参:领悟能力。

  ⑤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德行著称。

  ⑥尼父:孔子。

  【评析】

  谢尚小小年纪便跟着父亲与当时的名士酬应,并表现出神奇的领悟能力,故赢得众名士的赞赏,将其比为孔子的高足颜回。

  四十七

  陶公疾笃①,都无献替之言②,朝士以为恨③。仁祖闻之,曰④:“时无竖刁⑤,故不贻陶公话言⑥。”时贤以为德音⑦。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