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064 标题:初中组后三篇月亮忧伤等的参赛文的评论[负重的生命]

负重的生命写于2014-7-29 23:38:43(点击1228次) [ 后退 ]
负重的生命(来自 112.85.78.*)于 2014-7-29 22:04:22
对《平凡与决绝》发表评论
鉴于月亮在[楔子]的第一句就把这篇文章定位为“书评”,所以我也就是当作书评来读的。
我觉得[楔子]的内容写得较为有水平,其实完全可以不要楔子,直接当作正文第一段。[楔子]的内容概括了作者对小妇人一书的总体印象和感受,并且扣合了文章的标题,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另外,其实有些时候追求格式的创新,不一定取得意料之中的效果。一般都是长篇小说,给个[楔子],而这篇文是个议论性的散文(其实刚看开头,我以为是叙事性的散文,看完全文才发现文章大篇幅地在议论),没有必要把这么一段对书的总体印象和感受的概括单独提出来当楔子。放在第一段,就非常朴素大方、干净利索。
作者所标注的正文部分,除去开头的短诗,前两段,其实就是通过以前的阅读体验,引出对《小妇人》的议论。而且这两段,大篇幅在叙述以前在阅览室的感受、读书的感受,只有最后一句终于把《小妇人》这本书引出来了。从全文的篇幅来看,这样的篇幅比重过大了,完全没有必要。[楔子]既然已经明确提到并且概括了对《小妇人》的总的感受和理解,下文直接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论述就好了,没必要花两段的篇幅专门叙述以前的阅读体验,最后一句引出小妇人。而且一般书评,以议论为主。这篇文章确实是以议论为主,但是前两段就是大篇幅叙述描写,有些啰嗦。不是说不能记叙以前的阅读体验,其实小杨的文里面就有自己的阅读体验,但他是夹叙夹议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正文从短诗之后数第七段。第七段作者是这样写道:“学习上的奔逐,高科技时代的诱惑让我的目光无法凝聚在那些小小的无比平凡的宋体五号字上,再也没有找到那时在老师眼前偷偷翻阅图书时无法言说的欢心,那种索然无味的感觉信号再也无法被喜悦的味蕾接收,我们都不再甘于简单与平凡。”我反复读了好多遍,作者的意思似乎是想表达,因为学业压力,以及手机、网络等的诱惑,我们很少再被书吸引了。但是最后两个分句“那种索然无味的感觉信号再也无法被喜悦的味蕾接收,我们都不再甘于简单与平凡。”让我无法理解——前一个分句“那种索然无味的感觉信号再也无法被喜悦的味蕾接收”还可以勉强理解为,没法用喜悦的读书感受来代替索然无味的读书感受;但是后一个分句呢,“我们都不再甘于简单与平凡”,在我们无法对读书感兴趣、被高科技时代诱惑、学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我们不再喜欢读书,反而“不再甘于简单和平凡”了?如果按照这种论述,是不是这一段的前两段里所描写的两次阅读体验——被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吸引以致在老师面前笑出了声、脖颈酸酸麻麻的疼痛和故事里悲悲喜喜的回味让每一个午后都变得充实而幸福,都是“简单和平凡”的,而不是一种真正的精神上的高贵?
我觉得,这种问题的出现,还是因为作者过于刻意地去追求文章的“过渡”。细读可以读出来作者确实是有注意不同内容的部分之间的过渡,刚才我提到的最后一个难以解释的分句,我觉得就是因为刻意过渡所造成的。不知道作者当时是不是有在想着过渡的问题,把上一段归结到“简单和平凡”上,然后下一段开始就论述平凡。想要扣合地严丝合缝,有时候却失之准确。
文章剩余的部分是在简单介绍《小妇人》一书内容的同时,论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里面作为书评来看重心就有点偏了。书评的重点还是在对书的内容、情感、写法、作者、背景等的介绍以及书对后人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写书评的人)。这篇文章还是当作读后感来看比较好。文章剩余部分没问题,问题还是[楔子]的第一句把这篇文章归为“书评”,未免有失偏颇。这篇文的个人色彩浓厚,结合个人的阅读体验,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典型的读后感而不是书评。
其实《小妇人》这本书,我读的是英文版;后来在高考之前练听力,还在星火英语网站下载了听力版小妇人来听。英语写作的特殊表达方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过这本书在我读过的外文书里也算是一个“另类”了,一家子女孩的事情,感情也比较容易理解,这本书的思想情感也不深,挺容易读懂的。
关于文章后半部分对“平凡与决绝”的理解,作者谈到了“贫穷”,也许是认为贫穷的生活和平凡的生活有某种联系,从某些方面来看可能确实是这样,贫穷可能限制了一个人的能力的发挥。尤其是文章中结合小妇人一家父亲在前线身染重病、妹妹贝丝在生死边缘、一家人生活贫穷困窘的例子,很好。那一段的第一句话引用原文很精当,说服力很强。
[真正所谓不平凡,不是他做了什么惊天东西不平凡的事情,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收获。]这句话说得特别棒,全文里我最欣赏的就是这句话。这一段的论述都很中肯、很有道理。
另外最后一点就是,你只是介绍了“决绝”这个词的意思,缺少了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论述的细致的内涵分析。而且,“决绝”之所谓“坚决、坚持”的义项,在你的文章论述中体现不大。可以改改题目,文章改起来比较费力。
综上,判分:9.5分。

负重的生命(来自 112.85.78.*)于 2014-7-29 23:12:16
对《现实与理想》发表评论
《骆驼祥子》这本书我大约十多年前就已经读过,这么多年一直处于常读常新的状态,每次读的感受都加深一层。老舍也是现代作家中我比较喜欢的两个作家之一(另一位是鲁迅)。
这篇文没有紧密围绕老舍的《骆驼祥子》来谈,而只是从书中的一点谈开。这样做无可厚非,本身《骆驼祥子》就是一部长篇小说,内涵也比较丰富,一个初中生想完全驾驭很难。有的时候我甚至怀疑能够认真读完《骆驼祥子》的中学生能有多少。
这篇文章的第三段,就是全文从《骆驼祥子》中生发出议论的出发点。“祥子的理想是买一辆自己的洋车,但因为买车的三起三落,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因此从最初的忠厚老实、勤劳本分变得好占便宜、狡猾,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概括的很精炼。但是有失准确。如果你真正读懂了《骆驼祥子》就会明白,祥子的理想,其实是做一个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自己和家人的人,一个老实本分的劳动者;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一辆车。这样论述把它的内涵缩小了。
我其实很担心你把《骆驼祥子》这样一部优秀的小说理解为“祥子的买车受挫的故事”。这样理解真的就把老舍的原书庸俗化了。深刻把握祥子形象的性格特征内涵和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原因,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和社会背景,结合小说中的其它人物。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老舍笔下的旧社会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单单依靠自己的亲身经历是很难理解好这本书的,必须要知人论世,深入时代脉络和社会环境去讨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思考祥子这个文学形象的意义所在。
第四段其实是一个转折,前面谈理想遭遇现实的挫折,在这一段之后则是谈理想通过不懈努力也可以变成现实。首先,这个转折太突兀了,毫无技巧。其次,我不知道作者自己有没有很勉强的感觉。《骆驼祥子》原书中祥子的努力还不够吗?你看没看到祥子雨中拉客的那一段,祥子的勤劳本分是毋庸置疑的,完全可以谈得上“努力”。但是为什么一直没有实现理想,连本本分分过日子都不行?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是因为旧社会的剥削和压迫。总体来看,你这篇文章完全是脱离《骆驼祥子》这本书来写一篇议论文,而且毫无新意,例子也很单薄,只有李咏这一个例子。再者,论述也很不到位,首先就是对《骆驼祥子》的理解就很差,其次就是后半部分论述理想通过努力也可以实现的时候,论述也很成问题。
我想还是因为对这本书没有看透,匆忙下笔;同时文章页没有反复修改,论述也不深刻,流于肤浅。还有可能就是年龄到底还小,可能有的时候让你完全理解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了。
综上,判分:9.2分。

负重的生命
(来自 112.85.78.*)于 2014-7-29 23:23:02
对《强者为王》发表评论
《野性的呼唤》这本书的内涵不仅仅是谈“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所谓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只是隐藏在自然背后的“生存法则”。你如果真正细细读过《野性的呼唤》这本书就会明白,其实更多的还是通过对这种生存法则的残酷运用的描写,来体现一种对他所处的社会的绝望和抗争。那匹雪橇犬最后回归狼群,回归野性,正是在逃离人的压迫和管制之后。象征着对残酷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反抗。而且,其实这本书里也是有温情的,比如狼群和那匹雪橇犬之间,狼群成员之前,雪橇队伍养犬者和雪橇犬之间,都有温情存在。可以重读看看。
当然我不是否认“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描写的存在,确实有,而且不少。但是如果单纯认为这本书只是为了描写自然界里的生存斗争,就有点可惜了。不过,从这篇读后感来看,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综上:判分:9.4分。

(负重的生命)修改于2014-7-30 9:02:47
家有宝 很幸福

vx: caloria_kay (备注小荷ID,发纸条我也都有看)

最近在读的作文本 风随年华 卜居
>> 作文论坛-作文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