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32)

在我开始写小说的时候,我最喜欢写一种人,写什么人呢?下边再说吧!现在先从头叙说一点材料:我父亲的家里,曾经是一个很大的封建官僚地主的家庭,可是等到我出世不久,我父亲就死了,我们家穷了,我跟着我母亲在社会中奋斗,找出路。我母亲是一个开明的、有新思想的战斗的女性,可是她在那样年代,却需要非常大的毅力。因为她是一个在封建社会中受压抑的女子。我小时的命运同她一样,我又常常寄住在一些亲戚家里,这些亲戚也是官僚地主家庭。我在懂事的时候,就先懂得了这社会制度的恶劣。后来就懂得一定要推翻这社会才有出路。可是只能自己挣扎,自己找出路,自己斗争。恰巧这时“五四”来了,我虽然没有赶上“五四”运动,但“五四”给了我很大影响,我看见很多和我同时代的人,还有稍微早一点的人,他们都是一些坚忍奋斗,比较深刻,比较懂得痛苦,珍惜幸福而又有些理想的人物。这些人也比较容易理解和喜欢和他们一样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我碰到很多这样的人,也就很自然在我脑中形成了一些人物。这些人物都好象是在沉重的压抑下,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在很孤独的心情中,他也要想办法生活下去,这样一些倔强的人物。所以我开始写小说时,就是写的这样的人物。别人说:“这是写你自己”,我说不是,我从来都既不象梦珂,也不象莎非那样多愁善病,我倒是很能快活的人。我写的并不是我自己。我并没有那些事,那些事都是编的。而人物则是我的环境和思想所形成的。在那样的时代里,我会喜欢那样的人。一个人他有了一种思想作主导,他就容易发现在别人身上的这种品质,因为他喜欢的就是这种品质。他在生活里看到一个象这样品质的人的时候,他马上就欣赏他,这个人的长处,他马上就体会到了,对其他人的长处,他就不容易那么敏感。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是可以研究一下很多作家的。他们都是有他们各自的人物的,但一个人的思想是经常在变化的(当然也有少数是难变的),知识一天天丰富,他会在理论中接触到许多问题,在这样的时代里,总是同时代一道进步,特别当一个作家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以后,他对于生活的看法和批评都会有很大的不同。而且生活也在变化,所以也就会有新型的人物产生。我们若去研究每个作家的人物的变化,也可以找出它的线索来的。

我的作品中的人物,也是渐渐在改变的。象莎菲这样的人物,看得出慢慢在被淘汰。因为社会在改变,我的思想有改变,我渐渐看到比较更可爱的人了。因此我笔下的人物也就慢慢改变了性格。我说这些话,就是说明生活对于一个作家特别是世界观对于一个作家是多么的重要。我虽说变了,但这种类型的人物,从我后来的作品中,还是找得到他们的痕迹。象《我在霞村的时候》里的女主角,她是农民的女孩子,不是知识分子,她的成分变了,她比莎菲乐观,光明,但是精神里的东西,还是有和莎菲相同的地方。我很明白这种人物已经过时了。社会制度根本改变了性质,人物的精神世界也根本改变了内容,我极力探求新的人,新人的内心生活。我要去写完全是新的人,象《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面完全是新的人,这是指从我的作品来说,这些人物在我过去的书里是少有的。但是还是写进了一个黑妮。虽然这个人物在作品中不占重要地位,可是读者很喜欢她,因为这里面有东西。我收到读者的信,最多的是询问黑妮。尽管作者不注意她,没有发展她,但因为是作者曾经熟悉过的人物,喜欢过的感情,所以一下就被读者所注意了。

我在土改的时候,有一天我看到从地去家的门里走出一个女孩子来,长得很漂亮,她是地主的亲戚,她回头看了我一眼,我觉得那眼光表现出很复杂的感情。只这么一闪,我脑子忽然就有了一个人物。后来我在另一个地方和一个同志聊天,谈到对地主家子女如何处理,一谈到这马上我就想起我看到的那个女孩子。我想这个女孩子在地主家里,不知受了多少折磨,她受的折磨别人是无法知道的。马上我的情感就赋与了这个人物,觉得这个人物是应当有别于地主的。但是在写的时候,我又想这样的人物是不容易处理的。于是把为她想好了的好多场面去掉了。这是说明一个人物在作家脑子里形成后,是如何的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一件事,就是我们脑子里一定要有许多新人物,而且把他们在脑子里稳定起来经常去注意他,培养他。人物都不是现赶出来的。你说我到一个村子里看到一个人,回来就写他,那是不行的。你要写的这个人物,应该是老早在脑子里面就有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