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32)

现在我们一说到写人,就会想到典型性。所谓典型,决不是东取一个人,西取一个人,把张三、李四、王五“加”起来,或者“乘”起来。也不是我们先从理论上来了一个典型,再用生活中的这个那个去拼凑;我以为我们是写我们熟悉的人,写脑子里面原有的人,写我们自己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人。也就是说写自己发生过感情的人。以这样的人作为创作的模特儿,我想如果你对自己所写的人物,在脑子里完全没有一个模特儿,只是从理论上一条条拼凑起来的、综合起来的人的话,那一定不可能写好的。那么,你所写的是不是完完全全就是你那个模特儿呢?不是的。你是从那个模特儿得到启发,得到理论的认识,又由于理论,联系到很多具体事件、具体人物来补充这个人物,不,不是补充,而是给以创造(有时候也会有首先从思想中决定一种典型,才去创作的,但不是凭空从理论的演绎上说明人物,而是一个思想勾起你的许多生活经历而联系起你的人物来的)。这个创作不是空想,不是纸上教条,不是脑子中的书本,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是活的人,并且是作家的世界观里面就早已有了定评的人物。

因此,我说“落户”,不只是住在一个村子里。因为我们要熟悉很多人,要有一个地方是比较熟的,另外还要从很多地方很多人物丰富自己的人物和社会景象。这是我们不能只住在一个村子里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我们要写生活的变化,要写在生活变化中的人物,他们决不是孤立的,他们和周围的事物都有联系。比方你写一个生产合作社,这个社里面的问题,就同我们国家的整个生产互助的政策有关系,和其他方面也有关系。因此作者必定也要熟悉与他所写的对象有联系的东西,也就是说你必须了解的更广泛才行。这是第二个原因。

还有,今天我们所要写的人物最本质的东西,不是恰巧就从某一个人里面或几个人里面完全体会到的。如果你要在你所写的人物身上,有一种坚强的战斗力,一种生活力,一种克服一切困难的向前的力量,而这种内在的、昂扬的东西,决不是你可以凭主观去臆造,或仅仅从一个小圈子里的人物身上去体会,或者就是只凭自己的经验去写;也许自己的经验就还不够;也许这一个小圈子里面就还缺少这样的人,也许你所了解的人里面,有这种精神,但是他的这种精神还不十分饱满,所以你必定要熟悉比他更高的人,特别是要熟悉人如何在生活中,在复杂变化的生活中受锻炼受影响而提高他的品质。我们在一个村子里,熟悉了几个先进分子,但我们如果更能体会到志愿军里面的英雄人物的品质、情感,不也可以用到这地方来吗?因为这种英雄的新的品质与他的阶级品质是相同的。只是他们在不同地方的具体表现不一样而已。因此我们要体会很多这样同类型人物的内心,你要不体会的更多,你就会把你要写的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写得不够宽广。

其次谈谈我们的写作对象,我以为还是要稍稍有些固定。比方我是写农村的,我就要用长一点的时间放在农村生活上,我也要去工厂,去部队,但到工厂、到部队,也是为了丰富我写农民而去的。你原来熟悉部队,那你最好还是写部队,你去农村,也还是为了你写部队。因为部队里面的很多人,也是从农村来的。如果不懂得农村的变化,也就不懂得战士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要当兵,不在家生产,同时你也要到工厂去了解,去了解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这是很重要的,我不同意把作家分为农村作家、部队作家,作家主要的是表现社会,但在我们作家生活非常不深入这一点上说来,有必要有个重点,不要一会跑这个地方,一会又跑那个地方。我看见我们有些好心的人,听说合作社很重要,赶忙去。工会又去工厂,一会又上部队,什么都重要,什么都写,什么也没写好,飘得太多了些。当然我不是说绝对只写一种生活,而是说不要见异思迁,不要赶浪头,东赶西赶,什么都落空。

跟这个问题有联系的,也是你们要知道的一个小题日,讲讲我自己的经验。讲老实话,我是那一“行”都不行。农村不熟悉,城市也不熟悉,所以我经常讲,在创作上,别人是虚心,我是心虚。最近几年来,为什么我老不动笔呢?虽然我脑子里,也有一些人物、有一些题材,但是一想到把它写成作品,总觉得不够,总想不出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大事小事来把我所想的人物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