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信-第六章

2.不以劣品弋取厚利:经商要严把质量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

译文:子张问人的品德和不迷惑的能力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孔子说:“一个人做到了忠、信,然后在思想上、言行上也符合了道义,则自己的品德也就培养好了。喜欢这个人,就希望他能健康长寿;不喜欢这个人,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一方面希望别人健康长寿,另一方面又想别人立刻就死,有这种心态的人就是迷惑。”

国学链接:《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诸子之言:

孔子所说的“主忠信,徙义”,就是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忠、信、义”这三个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忠、信、义”为本,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品德崇高的人。北宋理学家程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这一思想,他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宋代学者晁说之也说:“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以诚信作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同样,一个商人如果不能先修炼自身的品德,做一个忠信之人,那么就不能保证他所出售的产品是优质的。如果产品的品质不好又怎么能赢得顾客、把生意经营成功呢?所以,一个没有德行的商人是无法在商场上立足的。

延伸思辨:黑心钱赚不得

生存的需要和人性的需求使人们对财富产生追求的动力。现代人已深刻意识到在商品社会“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聚敛财富本身并非是罪恶的,问题的关键是以什么方法聚敛财富,以及如何支配使用。金钱可以造福于人,也可以为害于人,正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一些人在聚敛财富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别人,更不会考虑到社会。这是非常有害的。他们聚敛财富往往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违法犯罪——行贿受贿、权钱交易、偷工减料、销售欺诈等,为的就是获得超额利润。当人们只是一门心思考虑自己发财,获取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地位,而不管别人的处境死活,不管是否破坏了社会生态或自然环境的时候,离危害自己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无愧,请不要赚黑心钱。 精彩典故:

孟信不卖病牛

北魏孝武帝时,赵平太守孟信辞官之后,由于平时没有积蓄,家中十分清苦,以至于连饭也吃不上,家里只有一头老牛。

这天,他侄子把老牛卖了,准备买些柴米,一切手续都办妥了。按当时市场的规定,买方应知道卖方的家住在哪里。正当买牛人跟着孟信的侄子来到孟信家的时候,正好被外出归来的孟信碰上。孟信见到了买牛人,才知道老牛被卖掉了。他当即告诉买牛人:“那是头病牛,一干活病就发作,你就不要买了。”并因此将其侄子打了20杖,以示惩罚。买牛人为孟信诚信的品德震惊了,连连赞叹,过了一会,又对孟信说:“孟公,我要买你这头病牛,牛病了也不要紧,因为我不需要它出多大的力气。”面对买主的苦苦请求,孟信只是不依,买牛人只得作罢。

后来才知道,买牛人原来是周文帝帐下的人。周文帝听说此事后,也因孟信诚实敦厚、不贪便宜的高尚品德而深为感慨。

陈尧咨追回烈马

北宋时期,翰林学士陈尧咨很喜欢马,家里养了很多马匹。后来,他买了一匹烈马,这匹烈马脾气暴躁,不能驾驭,而且还踢伤咬伤很多人。

有一天早晨,陈尧咨的父亲走进马厩,没有看到那匹烈马,便向马夫询问。马夫回答说翰林已经把马卖给了一个商人。

陈尧咨的父亲问:“那商人把马买去做什么?”

马夫答道:“听说是买去运货。”

陈尧咨的父亲又问:“翰林告诉商人这是匹烈马了吗?”

马夫说:“要是跟那个商人说了,这匹马又咬人又踢人,人家还会买吗?”

陈父很生气地说:“真不像话,竟然还敢骗人!”说完就气呼呼地转身走了。

陈父找到儿子就问:“你把那匹烈马卖了?”

陈尧咨得意地说:“是啊,还卖了个高价呢!”

父亲生气地说:“混账东西,你身为朝廷重臣,竟敢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