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仁-第五章 仁者无敌:职场纵横的仁性法则

当然,有些领导脾气大、性子急,通常他们批评自己的员工是毫不留情面的,即使是女员工,也当众批评一顿。这个时候,你还要对领导多一分理解,因为毕竟这是由领导的性格所决定的,当领导批评完之后,他或许又像以前一样对待你了。

受到错误批评的滋味确实不好受,但是你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件事:公司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有多少人要领导操心过问,他能整天批评你,说明你还是被重视的。如果不想被批评,要摆脱这种窘况,就要明白领导批评你时,你该如何回应。

作为下属,当你遭受到领导不正确的批评时,千万不要意气用事,马上走人,要多想想领导的话是不是正确的,待冷静下来,或许就能理解领导当时的无理批评了。

其实,只要你是上班族中的一员,难免会遭到上司不正确的批评。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批评,批评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接受批评也是你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只要是对事不对人的批评你都应该无条件地接受,即使你是对的,你也要先接受批评,让领导事后去验证对错,你要做的就是点到即止,争论永远都不会有输赢。

精彩典故:

巧诈不如拙诚

杨暨,字休先,三国时期荥阳郡苑陵人,是骁骑将军杨恪的儿子,魏明帝曹睿的亲信大臣,魏国的禁军统帅,握有军队实权。杨暨读书很多,为人诚恳朴实。

当时魏国势大兵强,大都督曹真提议伐蜀,魏明帝曹睿就和大臣商议准备出兵和蜀国打仗的事,杨暨认为不能出兵。当时,朝廷重臣刘晔单独和魏明帝谈话时说:“可以出兵。”而魏明帝在和朝臣讨论同一话题时,刘晔又说:“不可以出兵。”散朝后,杨暨去问刘晔,刘晔就谈了不可出兵的想法。杨暨觉得刘晔前后言语很不一致,不是君子所为,就进宫向魏明帝禀奏:“昨天听说刘晔劝陛下出兵伐蜀,今天和众臣商议,又说不可出兵。刘晔是在欺骗陛下。”魏明帝立刻召刘晔入宫,问:“你曾劝我出兵,后又和众大臣说不可出兵,是什么缘故?”刘晔看了看在场的杨暨,对魏明帝说:“我觉得不能出兵伐蜀。”魏明帝沉默不语。杨暨出宫后,刘晔对魏明帝说:“出兵伐蜀是国之大事,不能泄露出来。夫兵者,诡道也,事未发切宜秘之。”

两天后,杨暨又诚恳地劝谏魏明帝不要出兵伐蜀:“微臣虽然是读书人,但陛下格外垂顾,提微臣以军职,因此,臣要忠心报国。”接着,杨暨又说:“刘晔表面看来对您好,但讲话不尽忠诚,只是善于窥探陛下的心意,故意迎合罢了。陛下如果不相信,可以用与心意相反的意见问他,他的回答如果和陛下说法相反,那刘晔的心意就与陛下相合。如果每次问话结果都一样,他是怎样的人,您就很清楚了。”曹睿依照这一方法去试,果然测出真相了。从此,对杨暨更加亲近和器重,疏远了奉迎拍马的刘晔,刘晔因此郁郁而终。

任何领导都希望下属对自己忠诚,但这种忠诚应该是一种真实的真诚,而不是一种虚伪的迎合,当然,对待不同的领导,下属在尽忠时也应讲究方式方法,隋唐时期的徐文远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徐文远屡受重用

徐文远是名门之后,他幼年跟随父亲到了长安,那时候他们的生活十分困难,难以自给。他勤奋好学,通读经书,终有所成,后来官居隋朝的国子博士,越王杨侗还请他担任祭酒一职。隋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了饥荒,徐文远只好外出打柴维持生计,凑巧碰上李密,于是被李密请进了自己的军队。李密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请徐文远坐在上座,自己则率领手下兵士向他参拜行礼,请求他为自己效力。

徐文远对李密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险之际辅佐皇室,那我虽然年迈,仍然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

李密答谢说:“我敬听您的教诲。”

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属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要谦恭地对他行礼。有人问他:“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但却对王世充恭敬万分,这是为什么呢?”

徐文远回答说:“李密是个谦谦君子,所以像郦生对待刘邦那样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陷害杀死,所以我必须小心谨慎地与他相处。我针对不同的人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难道不应该如此吗?”

等到王世充也归顺唐朝后,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