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仁-第六章 以人为本:管理中的仁道思想

儒家“仁”的目标具体而言,是要实现这样一种人际关系:既有严格的尊卑亲疏,又能相互和谐、合乎人道爱心。它包括了修己与安人两个方面的目标。修己是从个人方面来说,是要造就“志士仁人”式的君子人格。安人则是从社会管理方面来说,是要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孔子主张,由圣君贤臣执政,把他们内在的仁道爱心推展至国家社会与全体人民,就能使人人安居乐业,从而民富国安,天下升平。这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应用于现代的组织管理中,就是要对组织进行人本主义的伦理管理,其特点是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核心,通过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培养人们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组织和谐有序的发展。

1.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国学链接:关于《论语·卫灵公篇》

本篇是《论语》的第十五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诸子之言: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为他日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有许多忧虑,不容我们不作努力。

唐朝著名诗人杜苟鹤在一首名为“泾溪”的诗中写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说明一个人在危难时刻总是加倍小心,所以一般都能安然度过,而祸患往往出在春风得意之时。此时的人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忘却了暗礁可能带来的灾难。自以为大风大浪都闯过来了,怎么可能在阴沟里翻船?然而那些淹死的人,往往都是熟悉水性的。

亚圣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汹涌澎湃的人生大潮中,不能有丝毫懈怠。绚丽的风景引人沉迷,严酷的现实逼人奋进。忧患意识淡薄的人,得意于一时的光环,滋长了骄傲和浮躁的情绪,从而栽倒在鲜花与掌声之中。忧患意识,能使人洞察微波荡漾之下隐藏的暗流,晴空万里背后的暴风骤雨,使你未雨绸缪,趋吉避凶。

延伸思辨: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还是“人无近虑,必有远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将这句话解释为“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不免令人疑惑:为何不作长远考量(远虑),很快就会面临危机(近忧)?恐怕应该是今天不长远思考(近虑),未来便会爆发危机(远忧)。若单纯从表面的字义解释,这句话似乎有时空倒置的疑虑。

今日的忧愁是昨日所致。昨日的那些相关决定如果不正确,昨日的作为如果不够周延,才造成今日的苦果。倘使重新来过,哪些错误是可以避开的?重新检讨下来,不但学得教训、经验,不致重蹈覆辙,也能强化对事物相关影响的认知,增长决策判断力。俗语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就是这个意思。

再深入思索,就会令人豁然开朗。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是指,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未来必会尝到苦果。所以,这句话除了提醒我们要深谋“远虑”,还点出一个要点:凡事必是“自作自受”,这是每个人都要有的认知。重新品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除了警惕自己、要对今日的事物深思熟虑、深度思考外,还应对将来进行打算,即所谓“深谋远虑”。

精彩典故:

狡兔三窟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收养了大批门客,获得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有一次,一个叫冯谖的人来投奔孟尝君,由于冯谖没有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孟尝君对他并不是很在意。

一天,孟尝君让冯谖去他的封地薛城收债,冯谖临行前问孟尝君:“债收齐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答道:“看我家里缺少的买吧!”

冯谖驱车到了薛城,那里的劳苦百姓听说来收债了,一个个叫苦连天。冯谖就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契据当众烧掉,说是把那些钱赏赐给百姓了,老百姓感动得都高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