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信-第一章

四是目无定见,耳有偏听。林则徐曾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作为座右铭。器识窄小,心存偏私,追名逐利,物欲缠身的人,观察事物时必定缺少主见,听取意见时偏听偏信,不可能做到刚正不阿,言而有信。

以上这四种行为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以免自己成为受人鄙视,在社会中无立身之地的人。

精彩典故:

柳季不背信

从前,鲁国有个宝贝,叫做岑鼎。这只岑鼎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雄壮,鼎身上还由能工巧匠铸上了精致美丽的花纹,让人看了有种震慑心魄的感觉。鲁国的国君非常看重和珍爱岑鼎,把它看做镇国之宝。

鲁国的邻国齐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国力很是强盛。为了争夺霸权,齐国向鲁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进攻。鲁国较弱,勉强抵挡了一阵就全线溃败了。鲁国国君只得派出使者,去向齐国求和,齐国答应了,但是有个条件:要求鲁国献上岑鼎以表诚意。

鲁国的国君很着急,不献,齐国不愿讲和;献,又实在舍不得这个宝贝。如何是好呢?正在左右为难之际,鲁国有个大臣出了个主意:“大王,齐人从未见过岑鼎,我们何不另献一只鼎去,量他们也不会看得出来。这样既能签订和约,又能保住宝贝,难道不是个两全之策吗?”“妙啊!”鲁国国君拍手称是,大喜道:“就照你说的办!”

于是,鲁国悄悄地换了一只鼎,假说是岑鼎,献给了齐国的国君。

齐国国君得了鼎,左看右看,总觉得这只鼎虽也称得上是巧夺天工,但似乎还是不如传说中那样好,况且自己又从未见过岑鼎,加之鲁国答应得又如此爽快,便开始怀疑起岑鼎的真伪来。可是又能用什么方法才能验证它的真伪呢?他思前想后没有法子,只得召集左右一块儿商量。一位聪明又熟悉鲁国的大臣出点子说:“臣听说鲁国有个叫柳季的人,非常诚实,是鲁国最讲信用的人,毕生没有说过半句谎话。我们让鲁国把柳季找来,如果他也说这只鼎是真的,那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接受鼎了。”齐王同意了这个建议,派人把这个意思传达给了鲁国国君。

鲁国国君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得把柳季请来,对他把情况讲明,然后央求他说:“就请先生破一回例,说一次假话,以保全宝物。”柳季沉思了半晌,严肃地回答道:“您把岑鼎当做最重要的东西,而我则把信用看得最为重要,它是我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我用一辈子的努力保持的东西。现在大王想要微臣违背自己做人的根本原则,来换取您的宝物,恕臣不能办到。”

鲁国国君听了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话,知道再说下去也没有用,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签订了停战和约。

柳季如此守信用,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品质。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诚实信用是无价的,任何宝贝都不能与之相比。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弃做人的根本。

重耳不违诺

春秋时期,晋献公晚年十分宠爱一个叫骊姬的妃子,并且为把骊姬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竟将原来的太子申生给杀了。太子申生一死,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了危险,于是便逃难到了别的诸侯国。重耳流亡到了楚国。

后来楚国的成王结识了重耳,把他奉为上宾,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重耳也对楚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

有一天,楚成王宴请重耳。酒过三巡之后,楚成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重耳说:“公子要是有一天回到了晋国,将会怎样来报答我对你的恩惠呢?”

重耳回答:“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那我一定努力跟贵国交好,让咱们两国的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了战争,那么在两军相遇的时候,为了报答大王您,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让九十里的意思。

后来,重耳真的回到了晋国,并成了晋国的君王,也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励精图治,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然而,当时群雄皆起,诸侯争霸,发生战争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之间终于因为不和而发生了战争。

由于楚国比较强大,因此想要先发制人,楚国大军重兵压境。而此时晋文公却命令自己的军队不要与楚军交锋,而是退避后撤。晋军的将士很不理解,问:“仗还没打,怎么就退了呢?楚军虽然强大,但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我们愿意拼死一战!”

晋文公说:“这是我当初在楚国时对成王许下的诺言,两军相遇,我要先退避三舍。所以即使这一仗败了,我们也要履行诺言。”这样,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了下来,布置好了阵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