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信-第一章

国学链接:韩非子其人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韩国著名思想家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诸子之言:

“信”是古代圣贤反复强调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要素,《易经·系辞上传》有云:“人之所助者,信也。”信是人立身处世的法宝,有了诚信,上天都会帮助我们。西晋思想家傅玄说:“祸莫大于无信”。如果人丢掉了诚信,无疑是给灾祸的到来提供了方便。圣贤们已经将“信”的重要性说得很清楚了,然而人们虽然能够在关系重大的事情上做到诚信,但是却往往对在小事上的失信行为不以为意。韩非子的“小信诚则大信立,”则无疑为人们提了个醒:只有在小事情上讲信用,那么大的信誉才会树立起来。

延伸思辨:贪小便宜吃大亏

中国有句古话,叫“贪小便宜吃大亏”,意在告诉人们,不要因小失大;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许多“聪明人”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到头来,声名扫地,害人害己,贻笑大方。

好贪小便宜的人,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只是一棵触手可得的树而已,他们没有看到不远处那一片原本可以属于自己的大森林。所以做人做事要实实在在,不能偷奸耍滑;骗得了一时,却不能欺骗一世。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吃亏受损失的只能是自己。

精彩典故:

张良遵守约定

张良,汉代人,他为人诚信、尊敬老者、信守约定。

有一天,张良悠闲地在桥上散步。有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脚上的草鞋丢到桥下,并且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

张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老,就到桥下取回鞋子,递给他。

老人坐在桥头,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说:“给我穿上。”

于是,张良跪在地上,老人心安理得地伸出脚让张良把鞋穿上,然后老人就笑着离开了。张良非常吃惊地望着老人的背影。谁知,那个老人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对着张良招招手,示意张良到他跟前儿去。

张良乖乖地走上前去,老头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这娃不错,值得教导。五天后天一亮,和我在这里见面。”

张良行了个礼说:“是”。

五天后,天刚刚亮,张良来到桥上。那个老人已经坐在桥头,老人很生气地说:“现在天已经亮了,年轻人这么不守信用,和长辈约会还迟到,长大后还能有什么作为。五天以后,鸡叫时来见我。”说完老人就走了。

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经先到那里了。老人十分生气地说:“我已经听见三声鸡叫了,你怎么才来,五天以后再早一点儿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着那个老人。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诺言,说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到。”

接着老人从怀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书,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成为皇帝的老师,这话会在十年后应验。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说完之后,老头儿就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天亮时,张良看老人送的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又叫《黄石兵书》。张良非常珍惜这本书,认真学习,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他还时刻遵守老者的教诲,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永远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他认识到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信任自己,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

果真,张良后来帮助汉高祖刘邦完成了统一大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将领。

梁颢按时还书

梁颢是宋朝人,在公元985年的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被选为状元。

梁颢小时候,父母早逝,叔父收养了他。他自幼喜好读书,可是,叔父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梁颢只好去借别人的书看。他不但对借来的书籍备加爱护,而且向来是按时归还,很守信用。

一个冬天的晚上,梁颢又在抄书。当时,屋子里灯光微弱,又冷得出奇。他抄了一会儿,就冻得手脚僵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