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资治通鉴-公孙龙之辩

  周纪三,慎靓王十七年①,赵王封其弟胜为平原君②。平原君好士,食客常数千人。有公孙龙者,善为坚白、同异之辩③,平原君客之④。孔穿自鲁适赵⑤,与公孙龙论臧三耳⑥,龙甚辩析。子高弗应,俄而辞出⑦,明日复见平原君。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辩也⑧,先生以为何如?”对曰:“然。几能令臧三耳矣⑨。虽然,实难⑩!仆愿得又问于君(11):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12),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13),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14),其亦从难而非者乎(15)?”平原君无以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辩事也(16)!其人理胜于辞(17),公辞胜于理(18),终必受诎(19)。”

  【注释】

  ①即公元前二九八年。

  ②赵王:赵惠文王。胜:赵胜,惠文王之弟,武灵王之子。平原君:赵胜的封号,因封在平原而得名。平原,地名,在今山东平原南。

  ③公孙龙:人名,古代的名家学派。名家,类似于逻辑学。善为:善于提出和分析。坚白同异之辩:关于坚白、同异的命题。公孙龙提出“离坚白”,惠施提出“合同异”。“离坚白”指“石”有“坚”、“白”两种属性,二者可以分开,石的坚不是石的白,反之亦然。参见《公孙龙子·坚白论》。“合同异”是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是根据事物的相同和不同来进行分析辩论。参见《庄子·天下》篇。

  ④客之:把他养为宾客。

  ⑤孔穿:字子高,孔子六世孙。适:前往。

  ⑥臧三耳:历来解释不同,一般认为臧即奴仆,三耳即三只耳朵。具体含义见下文。

  ⑦弗应:不能回答。俄而:不久。辞出:告辞出来。

  ⑧畴昔:从前。信辩:实在很善辩。

  ⑨几能:几乎能。令臧三耳矣:让奴仆有三只耳朵了。

  ⑩虽然:虽是这样。实难:现实中很难做到。

  (11)仆:我,是一种谦称。

  (12)谓三耳甚难而实非:说臧有三耳非常难而实际上是错的。

  (13)谓两耳甚易而实是:说臧有两只耳朵非常容易而实际上是对的。

  (14)从:相信,听从。易而是:容易而且对的说法。

  (15)难而非:难说通而且错的说法。

  (16)无复:不要再。

  (17)理胜于辞:道理胜过言辞。

  (18)辞胜于理:言辞胜过道理。这是说公孙龙只是靠言辞来取胜,而不顾现实情况。

  (19)受绌(音chù):绌即屈,受绌即遭到失败,终将理屈词穷。

  邹衍过赵①,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②。邹子曰:“不可。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③。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④。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⑤。若是,故辩可为也⑥。及至烦文以相假⑦,饰辞以相惇⑧,巧譬以相移⑨,引人使不得及其意⑩,如此害大道(11)。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12),不能无害君子(13),衍不为也(14)。”座皆称善。公孙龙由是遂绌(15)。

  【注释】

  ①邹衍:当时的学者。过:来访。

  ②白马非马之说:公孙龙提出的命题,大意说白马与马不一样:“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强调白马比一般意义的马多了白色这一属性,因此二者不是一样的。详见《公孙龙子·白马论》。

  ③别殊类使不相害:分出不同的类别,使它们不相互危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排比不同的学说,使它们不相互混乱。

  ④抒意通指:抒发和贯通一种学说的本来意旨。与知:懂得某种知识。务相迷:务求让人们相互迷惑。

  ⑤不失其所守:不失去他所坚持的学说。得其所求:获得他所要追求的知识。

  ⑥若是:像这样。故辩可为也:所以辩析论说是可以做的。

  ⑦烦文以相假:繁琐的文辞以相互借用。

  ⑧饰辞以相惇(音dūn):巧饰言辞以相互推崇。

  ⑨巧譬以相移:用巧妙的譬喻来相互改变看法。

  ⑩不得及其意:不能理解它的本来意旨。

  (11)大道:根本的道理和学说。

  (12)缴纷:繁琐杂乱。竞后息:追求最后停息,指辩论的胜方总在对方无话可说后才停止说话,可知辩论双方都是追求最后停止说话,即追求最后的胜利。

  (13)无害:不害。

  (14)衍:邹衍自称。

  (15)由是:从此。

  【简评】

  公孙龙的辩题,强调了逻辑学的概念具有不同属性的一面,但逻辑学更为科学地分出不同层次的概念,它们包含的属性有相互包括、重叠等各种情况。可知公孙龙只是强调其中一种情况,却没有说明全部情况。人们从难与易、辞与理等角度来看待公孙龙的辩题,也是不能折服公孙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