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清廉故事-郑板桥 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清代著名大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山东范县、潍县做过十二年知县。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都挂在心上,在潍县任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向他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并在上面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竹林风雨的萧萧声,使他联想到民间的疾苦、百姓的呻吟。为官期间,他不但在勤政爱民方面政绩卓著,在廉洁自律方面也堪称楷模。

郑板桥是兴化县有名的“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年近半百才当山东范县和潍县的知县,是个名副其实的“一贫如洗,两袖清风”的“穷官”。他从来不收礼,不受贿,不贪不占,不拿不要,把为老百姓办事当作本分,视为天经地义,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佳话,几百年来久传不衰,妇孺皆知。

郑板桥为官员最突出的济世爱民之举,恐怕还要算为赈灾而开官仓放粮之举。潍县虽然素称富庶甲邑,但就在郑板桥赴潍县任职的前一年,灾荒便揭开了序幕,第二年紧接着就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烈日炎炎,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举目荒凉。有一天郑板桥到城外视察灾情,看到面临绝境的百姓成群结队远离家乡,到关外逃荒的情景,热泪不禁夺眶而出,随即吟下一首《逃荒行》:“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万事不可言,临风泪如注。”然后深深地感叹道:“我郑板桥在本县生灵涂炭,民生凋敝之际,竟然束手无策,真是愧对黎庶!此时不为百姓请命,更待何时!”于是他马上写了一封告急文书,向上司如实禀报灾情,请求批准开仓放粮,赈救饥民。然而一封紧接一封的告急文书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郑板桥只好亲赴省城当面求救。可是那些省城大官不是有意避而不见,就是敷衍搪塞。正在郑板桥心急万分之时,一天,他突然接到上司的请柬,请他在第二天上午准时赶到趵突泉,郑板桥以为有了希望,大喜。可等到他赶到趵突泉时,满腔的希望顷刻间化为泡影。原来,身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诗书画当时已饮誉全国,知府大人想借趵突泉饮宴之机,请郑板桥赋诗作画。郑板桥看到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名酒佳酿,宴会上轻歌曼舞,软语调笑,脑海里立即浮现灾民哀鸿遍野、饿殍载道的惨状。他略一思索,提笔写道:“原原本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意为这里的水流到海边就像卤水一样混浊了,谁还知道它是从清泉里流出来的呢?把在座的官员全讥讽成盐卤不分的贪官。诗成之后,众官吏面面相觑,知府大人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尔后,郑板桥因此事被加上诽谤上司的罪名而受到了处分。后来郑板桥在自己的《潍县竹枝词》后记中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乾隆十二年告灾不许,反记大过一次,百姓含愁知县解体。”

郑板桥屡次告灾请赈不成,为了应付日益加重的灾情,他毅然采取了一系列坚决而果断的措施。首先他力劝县中的富绅大户轮流开设粥厂,免费供给那些老弱病残的灾民。同时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减少流民,他亲自规划修城凿池等种种兴建和复旧的工程,由官府和富户集资,大兴工役,召集附近饥民赴工就食。他还责令积存大量粮食的大户按市价卖粮给饥民。并带头节衣缩食,捐出自己的官俸杂粮救饥,“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当时郑板桥对粮食采取了限价措施,一些富绅对限价售粮心虽不甘,而公然违抗县令之命又不敢,于是就想法刁难贫民,激起民愤,借机制造冲突,而后赴县署状告贫民种种“劣行”,妄图迫使郑板桥撤销其令。郑板桥洞悉其意,往往在审案之时,法不阿贵,力保贫民利益。一次,有个全县闻名的贪婪监生上堂状告贫民“抢粮”,郑板桥将其召入,瞋目而骂:“你这个贪得无厌的驮钱骡,还想唠叨什么呢?”命属吏们脱其帽以足踏之,而后驱赶出去。一时富豪全都畏其严法而心怀忌惮,只好依其命去做。在百姓最危急的时候,郑板桥决定开官仓放粮,由百姓开列借条,赴官仓领粮。按照清朝的法律,开仓放赈必须事先得到上级的批准后方可实行,否则,轻者下狱,重则杀头。当时的僚属规劝他等批文下来后再开仓,也有的僚属怕连累自己,千方百计阻止其放粮。郑板桥感叹道:“现在到了什么时候,何况上司也不会批准,你们不要再说了。”随后即开仓放粮,挽救了潍县万余人的生命。

到了这年秋后,仍无收成,灾民根本无力还粮,郑板桥不顾自身安危,决定把借条当众烧毁。毁据的那天,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县府门前万众欢腾,借据被纷纷投入火海之中,灾民们眼含热泪高呼“郑青天”。由于郑板桥采取了这些救灾拯民的措施,因而他在潍县任职期间,虽五年连续受灾,但却能使百姓度过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