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不朽艺术篇-诗画俱工的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每当我们读到这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般的名篇时,都为苏轼那浪漫的意境和流丽畅达的语言所陶醉。在千年的岁月之后,他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词仍像一坛陈年美酒那样,散发出沁人的芬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氏一门就占了三家。“三苏”中又以苏轼的成就为最高。他出生的年代正是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当时,诗文革新运动已取得胜利,社会文化在中唐以后又一次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其父苏洵早有文名,母亲教他读《汉书》。由于家庭的教育,前辈的熏陶,以及他自己的刻苦学习,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为欧阳修、梅尧臣等所称许。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怀着报效国家的志愿与弟弟苏辙同时进京应试。二人皆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苏轼曾先后任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在此期间,他比较关心人民疾苦,在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宋神宗时,王安石提出打击豪强地主的新法。苏轼上书反对,并作诗讽刺变法,因此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一时期,他在政治上的保守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在文艺上的成就。在多年的贬滴中,苏轼有机会接近社会,接近百姓,亲眼看到新法给人民带来的好处,政治态度有所转变。但同时也滋长了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在祖国雄伟山河和历史英雄人物的激发之下,他写了一些著名的散文和词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

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但此时的苏轼并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的主张,因此再次被逐出京城。59岁时,新党再次执政,苏轼又被看作旧党再次遭贬,被逐到海南去做一名小官。在琼州三年,苏轼多方鼓励、培养当地后一辈文人、学者,和当地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因此,生活虽然十分艰苦,却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影响旺盛的创作力。徽宗即位,他因大赦返回常州。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时的苏轼对政治已不感兴趣,只希望安度晚年。次年7月,他因病去世。生前,苏轼的满腹才学不被重用和赏识,反而屡遭打击和贬谪,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的去世却引起众多百姓的哀悼。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这位一代奇才的思念之情。

苏轼在仕途上虽历尽磨难,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写下了不朽的一章。不仅他的散文诗词颇有建树,书法绘画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风豪迈,笔意爽健,善于夸张比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恢弘,别具一格,突破了以往只写生离死别、男女恋情的老套子,着意表现更为广阔的人生和更为丰富的社会内容。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都突破了前人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力求自由而准确地表达深邃的思想境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除了文学上的伟大成就外,苏轼还擅长书画。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此外,苏轼善于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相传,在宋代,曾流传“文画苏题”的故事。据说,当时的著名画家文同,每作一画,一定要等苏轼题诗,才算完成。人称其作品是“以旷世之文笔加绝代之妙迹”,可谓珠联壁合,相得益彰。当然,文同的画,也并非全经苏轼题过,也不能以是否有“苏题”来判断文同作品的真伪。但是,这一段书画结合的故事,确为苏轼的才华平添了一段佳话。

苏轼的著作有《苏轼全集》100多卷,遗留2700首诗,300多首词和许多优秀的散文。他无愧为一代文化巨匠。不仅他的文采风流为学者文人所羡慕,他面对逆境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也永远为后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