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不朽艺术篇-诗圣杜甫

提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名句,人们都会想到一个闪光的名字——杜甫。他的许多诗作像一部部史书那样,为我们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困苦生活。

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艺术成就,犹如两座并列的高峰,令后人无限景仰。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他的祖籍原在襄阳,后随其父迁至河南巩县。杜甫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其十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又是一代名儒,其所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至今仍是十三经中的权威注本。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则为唐初著名诗人。少年杜甫生活在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之中,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吟诗作赋。据说,杜甫7岁就会作诗,9岁能写一手好字,20岁左右就已经成为一名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青年诗人了。像同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他渴望着冲出家乡狭小的天地,去造就一番大事业。

24岁时,杜甫在洛阳参加了一次贡举考试,未及第。而后,他漫游各地,过着富于浪漫情调的生活。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邂逅即将离京的李白,他们一起饮酒论诗,漫游于山水之间,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日子。相同的志趣使两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杜甫在诗中写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表达了他们结下的深厚情谊。此后,杜甫一直念念不忘这位卓然不群的诗友。李白流放夜郎时,他写下了《梦李白》两首,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但是,这两位诗坛泰斗在有生之年再也没有见面。

公元746年(天宝五年),杜甫来到长安,希望在政治上谋求出路。次年,杜甫参加了朝廷举办的一次招贤考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应试者无一录取。而李林甫却上书祝贺“野无余贤”。无情的现实使杜甫陷入困境,同时,他也开始认识到朝廷的黑暗腐败。他哀叹:“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艰苦的生活使诗人了解了社会底层的苦难,从思想感情上发生了突变。这一时期诗人创作的《兵车行》、《丽人行》等批判现实主义名6,标志着诗人在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困居长安的第十个年头,杜甫终于谋到了一个卑微的职务。之后,他到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去探望家人。但等待他的却是“入门闻号,幼子饥已卒”。儿子已经被活活饿死了。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杜甫用血和泪写下了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篇作品的产生,显示着杜甫的思想和艺术已经成熟,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特色已经确立。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带着家眷到处逃难,亲眼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之后,他投奔唐肃宗,并得到一个左拾遗的官位,但他很快因上疏得罪皇帝被贬。巨大的社会动荡和个人荣辱给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并使他写出一系列不朽的诗作,有《春望》、《北征》、《哀江头》、《悲青坂》以及“三吏”、“三别”等。这些诗篇以其深厚的历史内涵、丰富的生活内容把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公元759年,关内大旱。杜甫携家再次逃难。他经秦川、同谷入蜀,在成都建“浣花草堂”聊以栖身。在其好友节度史严武的帮助下,杜甫被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相对来说,这段时间,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后严武病死,杜甫又离开成都流落到夔州(四川奉节县)。在此之后的两年中,杜甫留下了400多首诗,大多为歌咏当地山川风物、人民生活的内容,如《秋兴八首》等。公元770年(大历五年),诗人离夔返乡,乘船下江陵,后又经江陵赴湖南,最后病死在湘江舟中。

杜甫生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之后,国破家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目睹这一切的杜甫,把自己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都在自己的诗歌中表现出来。同时,他又能揭露朝廷和官僚的腐败和庸懦。故后人把他的诗称为“诗史”。杜甫善于从前人的创作中熔铸众长,在沉郁苍凉中兼有雄浑瑰丽的特点。此外,他的诗语言凝炼,讲究格律,注意音节的抑扬顿挫,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杜诗现存1400多首,名篇极多。许多诗人把杜甫的诗奉为最高典范,并尊称他为“诗圣”。时至今日,他的诗不仅使我们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对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仍有很高的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