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清廉故事-高允 心境澄明,无求无惧

太子为了替其老师高允开脱,决定和高允一起觐见太武帝,并再三嘱咐他:“至尊如有询问,你尽管顺着我的话说。”待见到太武帝,太子首先奏道:“高允在臣宫,相处多年,为人小心谨慎。他虽与崔浩同撰《国记》,但损益褒贬,均系崔浩总裁。”高允没等太子将话说完,马上据实承担了责任。太武帝大怒,决定立斩高允。太子又急忙解释道:“高允这是惧怕父皇天威,一时惊慌失措,语无伦次。儿臣曾私下问过他事实真相,他已承认全系崔浩所为。”高允一听,连连摇头,再三表示:这是太子哀怜他,为他乞命;事实上,太子从未问过他,他也从未说过那样的话。还强调说:“臣罪该万死,不敢妄言!”太武帝见他如此勇于承担罪责,不由得动了心,感叹道:“临死不移诚实之性,人之所难;宁死不欺君卖友,不愧忠贞之道。应赦其罪。”随后,命高允起草诏书:自崔浩以下,僮吏以上,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但高允却“持疑不为”,又冒死为崔浩争辩。最后,经太子反复说情,只杀了崔浩及其姻亲族人,其他人仅自己被处死,家人、亲人、族人免于死罪。高允对太子说:“我原是东野的一个平凡书生,本来就没有做官的打算,巧遇太平盛世,才脱下粗布衣服,官位显荣而尸位素餐,妨碍贤能之人已经很久了。崔浩几代受到特殊礼遇,却辜负皇帝的恩德,私欲淹没了他的公正廉洁和立场原则,他今日受到惩处当然是咎由自取。但是对崔浩如实记载皇帝的言行事迹,谈论国家的施政得失,却得修史的原则,不应扣上过多的罪名。《国记》一事,确实是我跟崔浩共同完成的,生死荣辱,在道理上不应该有区别。但是承蒙殿下的恩德,让我苟且偷生,这不是我的心愿。”太子对高允公正无私的品德非常钦佩,连声称赞。

多年后,太武帝与人谈及此事,还颇为感慨地说:当初,假如没有高允力争,要多死数千人。高允冒死进谏,功不可没。

3、德高望重,待人宽和

高允自太武帝至孝文帝,出入三省,参与枢密五十多年。太武帝与他同定律令,共商朝政;文成帝对他礼敬更甚,不呼其名,而尊称“令公”。高允到了暮年,仍时时处处想着他人。高允虽然德高望重,又深得皇帝恩宠,可他从来不摆架子以势压人。

有一次,孝文帝到西郊祭天,命令用宫廷马车迎接年老的高允到郊外离宫观摩,不料途中马受惊狂奔,造成人仰车翻,使他面部三处受伤。孝文帝大怒,决定将驾车人先打四十大板,然后斩首示众。高允知道后,力言无恙,再三说明小伤无碍,再三恳请孝文帝免去驾车人的罪。孝文帝看在老臣的面子上,只好收回成命。

此后不久,孝文帝命令中黄门苏兴寿照顾高允,当苏兴寿搀扶着高允在雪地行走时,突然蹿出了一条狗,把高允惊倒在地。苏兴寿害怕皇帝怪罪,顿时吓得嘴唇发青,浑身打战,而高允却一再安慰他,还让周围的人不要将此事传出去。苏兴寿对此非常感动,称誉高允说,同他共事三年,从未见到他发怒过。

对于有困难的人,哪怕是罪人的亲属,高允也给予帮助。有一位名叫窦瑾的大臣,因犯罪被杀,他的儿子逃到山里隐藏起来,他的妻子焦氏年老无依无靠,无人赡养,窦瑾昔日的亲朋故友,唯恐受到连累,谁也不肯救助她。高允听说后,立即派人悄悄将焦氏接回自己家中,并养护她六年之久。

4、操守刚劲,自奉清廉

在北魏官场上,贪污腐化之风盛行,一些官吏以权谋私,搜刮民财。而高允却不随波逐流,出淤泥而不染,自奉清廉。在他官拜中书令时,虽蒙皇宠,却依然“家贫布衣”。他常常让儿子们上山打柴,靠卖柴的微薄收入养活全家。一天,司徒陆丽对文成帝说:“高允虽承蒙皇上宠爱礼遇,但家中却一贫如洗。妻子儿女们也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有时米罐空空,连饭都吃不上。”文成帝不信,当天就亲临高允家,见其家只有几间茅草房子,几条破棉被,家人穿的棉袍里面塞的竟然是乱麻丝,厨房的灶台上仅有一点咸菜而已。文成帝内心深受触动,感叹没有比高允再清贫的了,说:“古代所谓清贫之人,竟至于此乎!”于是,一回宫便下令立即赐给他五百匹帛,千斛粟。但是,高允却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高允曾多次以年迈为由,奏请还乡,文成帝始终没有同意,准他乘车入殿,朝贺不拜。高允晚年病重时,孝文帝派御医给他看病,并赏给他皇上享用的各种精美食品,从酒、肉、粮到床帐、衣服等,把庭院堆得满满的。高允上表感谢皇恩,将物品都分给了下属和故旧,没过几天就去世了,享年九十八岁,这在历代名臣中,是少有的高寿。在北魏长达50多年的官宦生涯中,高允将汉族的许多知识、观念和制度传授给了这个游牧民族,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他操守刚劲,为官一生,一介不取,至死节操不移,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豁达人生态度忠君爱民,赢得了五位皇帝的信任和尊重。

心中无我,唯有他人最为念;无欲无求,粗茶淡饭自心安。不为贫贱困苦所扰,不为名利权位所缚,高允的直节劲气源自心境澄明,无所求,也无所惧,这就是清官的境界。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