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植物的自卫

回溯历史,曾有过不少真实的记载。两百多年前,正当拉普兰地区的牧民在诅咒每年发生的“瘟病”夺走了他们成千上万头牲畜时,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林奈来到牧场考察,发现致畜死亡的原因并不是瘟病,而是吃食了毒芹所致。毒芹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大多在沼泽、浅水或湿地,全身含有毒芹碱,以叶子和未成熟的果实中含毒最甚。人误食后,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手脚发麻而全身瘫痪,最后昏迷、呼吸困难而死亡。

“见血封喉”又名箭毒木,是迄今已知的最毒树木,它含有一种乳白色的剧毒树汁,能使中毒者心脏麻痹,血液凝固。人们把这种毒汁涂在猎兽用的箭头上,中箭的野兽只能行走三五步便倒毙。1859年,东印度群岛的土著人在和英军交战时,就用这种毒箭射向来犯者。起初英国士兵倚仗洋枪洋炮,不以为然,但中箭者不久便一命呜呼,使得侵略者惊骇万分。

植物的化学防御不胜枚举。荨麻能像蝎子和马蜂一样螫人,它们的叶子背面布满了含有蚁酸、醋酸、酪酸等混合毒液的刺毛,当人和动物触及刺头时,刺头被折断,刺尖扎入皮肉,管内毒汁随即注入,就会出现斑状红肿,痛痒难忍,有的甚至引起儿童或幼畜死亡。生长在南美洲的野生马铃薯的叶片上长着两种腺毛,一种毛细长,能分泌粘性很强的液体,粘捕各种前来觅食的昆虫;另一种毛短粗,碰伤后就会流出苯酚类的毒汁,能将捕获的昆虫杀死。马利筋和夹竹桃都含有强心苷,可使咬食它们的昆虫肌肉松弛而丧命。丝兰和龙舌兰含植物类固醇,能使动物红细胞破裂。东方假嚏根草含一种异常胺,对动物的血压产生危害。芥子和甘蓝等植物,能合成对各种细菌、真菌、昆虫及哺乳动物有毒害的芥子油糖苷。有些金合欢植物含有抑制细胞呼吸的氰化物。花叶万年青含有一种水解酶,能使皮肤发炎、瘙痒,误入口中会使口腔和咽喉水肿,吞咽困难,声带麻木。巴西有一种豆科植物含有蟾蜍色胺,能使人看物体产生倒立现象并失去知觉。据初步统计,明显有毒的植物约上千种。

有些植物虽不产生毒素,但却能合成对昆虫不利的化合物。印度人长期来一直利用一种叫尼尔姆树的种子和贮藏的谷物放在一起,除虫效果十分显著。最近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尼尔姆的种子里含有一种抗食素,昆虫吃了这种种子,就不想进食,直到活活饿死。有一种沙漠灌木,它的叶子含有酚树脂,能与蛋白质和淀粉形成一种不易消化的络合物,使吞食者无法吸收利用。红橡树在毛虫猖狂进攻时,叶中的鞣酸就会成倍增加,由于鞣酸的收敛性能破坏毛虫的消化功能,结果毛虫便逐渐体弱染病,以至死亡。更有趣的是,当植物遭受虫害时,还会互通信息,其他未受害的植物就会迅速增加体内的抑制虫害的化学物质,从而免遭劫难。

最使人惊叹不已的要算植物的激素了,它能使吞食该植物的害虫发育异常而丧失繁殖能力。如落叶松、太平洋水松、美洲梅中含有保幼酮,这种激素能使昆虫长成既不像虫又不像蛹的中间型虫体,失去繁殖能力。

蜕皮激素也是如此。昆虫吃了含有蜕皮激素的植物后就会加速蜕皮,提早化蛹,造成发育不良而死亡。

蛰居隐身

有些植物虽然防御无方,但躲避有术,使吞食者在其面前捉摸不透,英雄无用武之地。在世界各地的海洋里,常可看到橘黄、粉红、紫红色的“石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发现这奇异的“石头”竟会生长发育。起初由于它们和珊瑚有某些相似之处,被误认为“类珊瑚动物”,甚至连十八世纪的分类大师都对此确信无疑。后来人们经过仔细的研究终于知道这些生物并不以吞食其他生物为生,而是靠光合作用生活,体内含有叶绿素和藻红素,应正名为珊瑚藻,珊瑚藻体内充满了钙质,十分坚硬。有些能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区参与动物珊瑚的造礁活动,有些则独立建造珊瑚礁,特别是皮壳状的珊瑚藻,从马绍尔群岛到所罗门群岛,从我国的南沙群岛到西沙群岛,建造起宏伟壮观的“海藻脊”。它们喜欢在波涛汹涌的礁缘上生长,甚至露出海面,只要狂涛巨浪溅起的浪花碎沫能将它湿润,就会茂盛地繁殖和扩展。

植物的隐身术不尽相同。郁金香甚为奇特,它的鳞茎在土壤里,会“跑动”,年复一年地移动其位置。例如,秋天播种的郁金香种子,翌年春季长出幼苗,在土表2厘米深处可看见绿豆粒大小的鳞茎,第三年夏季鳞茎却移到4~5厘米深处,到了第四年夏天鳞茎则转移到更深的部位。原来这些鳞茎下部的根有纵向收缩的能力,它能将鳞茎向下牵引到适宜的生长深度。这种奇特的本能,一方面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使它免遭被动物扒食的危险。十字花科某些品种能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叶子的形态,以此迷惑“敌害”。

在非洲沙漠地带,有一些“小石块”竟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鲜花。这是一种番杏科的多浆植物,学名叫生石花。其花期很短,一昼夜后凋谢。平时的生石花,其外形、颜色都和石块惟妙惟肖,真假难分。虽然生石花体内富有液汁,但觅食的动物只当是些普通的石块而不屑一顾。

(选自《天下之奇》(4),1987年)

  • 上一篇 掷出π值来
  • 下一篇 地热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