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形散神聚法


  形散神聚法,形散是指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的灵活多样;神聚是指在不拘成法之中,中心思想明确集中。
  例如,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涉及的时间,从作者的童年,到30年代,到抗日战争时期,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新的历史时期。从空间说来,有故乡卢氏的小河边,有白色恐怖的大上海,有难民集中的大重庆,还间接写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就人物而论,除作者之外,有作者的祖母,有鲁迅、许广平,有革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和董必武。真可谓“散”了,但无论是叙述农民种谷子(谷子碾成小米),鲁迅先生爱吃小米,还是周恩来、董必武从延安给重庆的同志带小米,都紧紧地围绕着小米着笔,由“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这个中心贯穿全篇,从而使各个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优秀例文

  竹赋
  几千年的沧海桑田日月变迁,历史走过了春夏秋冬。唐风宋雨洗刷着无尽的恩恩怨怨,如同层层剥落的色彩,悄然消逝。只有那傲立的翠竹依然如故,一如沧桑历尽万年仍不变更的永恒。
  翻开秦砖汉瓦的残骸,只有那不朽的竹和竹上的文字历历在目。残暴的封建天子焚烧竹简,却焚烧不了它上面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不会因暴力而中断,竹几千年的沉默昭示着这一历史的宣言。
  自古以来,竹始终是文人骚客们的宠爱之物,“中通而外直”的秉性让文人们“宁可不吃肉,也要把竹栽在窗前”。寒窗与冷竹形影相对,月上竹梢头,淡淡的清辉透过丛密的竹叶,在文人们清寒的书房里洒下点点的银斑。于是,一首又一首咏竹喻己的诗词便脱口而出,在窗外夜风中的竿竿翠竹间摇曳。
  中国人与竹的感情可以说是息息相通了。江南才子的《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更是如此——连绵的雨点刷刷地击拍着丛丛翠竹,窗外的整个天宇间都迷蒙着茫茫的雨雾。冷静寂寥的潇湘馆内,潇湘妃子情随景生,凝眸那在风雨中飘摇的湘妃竹,泪光点点、悲悲切切,心中的无尽惆怅,化作窗前的那盏孤烛独明。也就有了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重至潇湘馆,看到丛丛病竹默然相守时欲绝的悲痛。
  而更能体现中国人的这种感情的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世代相传的那种深藏在每个炎黄子孙心中的竹的精神。一位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另一位诗人怒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愤而退出污浊的官场。更有那一次接着一次的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中,高喊战斗口号、不屈不挠地为自由而流尽自己最后一滴血的人们,他们,以竹为榜样,像竹一样坚韧,而他们的名字,也永远地刻在了竹的文字里。
  天地悠悠过。经过多少风雨,多少雪霜,你——中华民族的翠竹,仍然那么牢牢地站着,挺立着永不变更的傲骨,站在这片古老而历尽沧桑的土地上,一如同样牢牢站立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林森)
  
  例文评析
  本文运用形散神聚法,写了“竹”是“一如沧桑历尽万年仍不变更的永恒”。涉及的时间,从秦汉到现在;涉及的内容,有竹简及简上的文字,有竹是人们宠爱之物,有竹与人的感情相通,有竹的精神等。 这可谓“形散”。然而文章所有材料都用“竹”贯串起来,并且紧扣赞美竹子和具有竹子秉性、感情、精神的人和事。这可谓“神聚”。
  全文内容丰富而中心明确集中,形散而神不散。(景智)
  
    
  
  • 上一篇 写此注彼法
  • 下一篇 一石数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