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第十一章(1)

忏悔录

尽管《朱丽》这本书付印很长时间了,但它直到1760年底还没有出版面世,不过已经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卢森堡夫人曾经在宫廷里谈论过《朱丽》,而乌德托夫人在巴黎也提起过它。后面一位女士已经获得了我的许可,请圣朗拜尔将《朱丽》按原稿朗诵给波兰国王听,国王非常乐意倾听。我也曾经将此书念给杜克洛听,他已经向法兰西学院举荐了这本书。整个巴黎都急不可待地希望这本书早日面世,以便一睹为快。圣雅克路和王宫广场的书商被频频询问该书的人弄得应接不暇。千呼万唤始出来,书终于面世了,与众不同的是,此书的成功正好契合了人们曾经寄予该书的热切期望。最早一批阅读此书的读者中有太子妃,她对卢森堡先生说这是一部令人愉悦的作品。文人们对此书褒贬不一,但是普通民众的意见是一致的,尤其是女士们,对该书及其作者如痴如醉,以至于即便是在上流社会,只要我愿意,没有人不拜倒在我的脚下。我并非信口开河,我有这方面的物证,但是这些我不愿付诸笔端的物证,无须接受任何检验就能更加坚定我的想法。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比起在其他欧洲国家,这部作品在法国更受追捧,尽管这部书把法国人,不论男女,都写得不那么好。非常出乎我的意料,此书在瑞士乏人问津,在法国却最为成功。难道那时在法国,友谊、爱情和真理比在其他国家更受世人推崇?可以肯定的说,不是的。然而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即这微妙细腻的感情是情感的放逐地,一旦这些素质遭到背叛,将会促使我们珍爱我们业已失去而他人身上仍然拥有的纯洁、敏感和善良的情感。当今世界世风日下,每到一处莫不如是;道德和伦理在欧洲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存在着对道德和伦理的钟爱的话,那么巴黎就是我们一直寻找的这样一个地方。

置身于如此庞杂的偏见和做作的狂热之中,你应该明白如何才能恰当而又透彻地剖析人的内心世界,以便清理真情实感的本质特征。感受心灵的微妙需要精妙的触觉,这触觉只能从与上流社会的交流中获得,以便感受(我敢冒昧地说)这部作品中俯拾皆是的心灵的复杂多变。我毫不犹豫地将此书的第四部分与《克莱夫王妃》相提并论,并断言:倘若这两部作品仅仅在外省传阅,人们将永远认识不到其真正价值之所在。因此,这本书在宫廷最受追捧就不足为奇了。此书充满了虽然妙趣横生但却隐晦曲折的隐喻,这些隐喻无疑是会招人喜欢的,因为宫廷人士更有经验,更易于体会这些隐喻的言外之意。然而,在这里应该做进一步的区分。有一类充满机智的人不适宜阅读这类书籍。他们的精明和手腕全用在揣摩邪恶的事物上去了,而对善却视而不见。譬如说,《朱丽》是在某个我心中的国家发表的话,我敢肯定没有人会把它读完,它一问世就会夭折。

我收集了大部分与这部作品有关的来信,这些来信由那达雅克为我保管着。如果这些信件公诸于众,将会揭示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和各不相同的观点,这将会显示与公众打交道是怎么一回事。这部作品最为人所忽视的特点,同时也是使它在同类作品中显得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其主题的简单性和趣味的持久性。这种趣味集中体现在三个人物和六个章节之中,没有借助任何穿插事件、浪漫冒险或者不正当行为,不管是在人物或者情节方面都没有。狄德罗曾经盛赞理查生的作品社会情境丰富多样,人物塑造推陈出新。诚然,理查生生动地描摹出了所有场景和人物的独到特点,功勋卓著;但是说到场景和人物的数量,他和最乏味的小说家一样无法不落窠臼,即只能通过人物和奇遇来弥补他们思想的贫乏。接踵而至闻所未闻的奇遇和走马灯一样变换的新面孔,是很容易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致的;但是不借助于奇谲的历险而想将这种兴致持续投射到相同的对象身上,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如果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主题的单纯性更能给作品增色的话,那么理查生的小说尽管在其他很多方面都胜我一筹,但是在这一方面却是难以与我这部小说媲美的。尽管它死了——我知道它销声匿迹的原因之所在,但是它将来肯定会复活的。

我惟一的顾虑就是由于这部作品过分推崇单纯性,因而故事情节的发展可能会变得沉闷乏味,我可能无法将一种活力充盈的趣味维持到底。有一件事情打消了我的这种顾虑,这件事情本身比小说带给我的赞誉更使我高兴。

这本书是在狂欢节开始时面世的。一天,一个书贩子将这本书带给了达尔蒙王妃,那天歌剧院有一场舞会。晚饭后,王妃打扮好了,她一边等待舞会开始,一边读起这本小说来。夜半她命令备好马车,同时继续阅读。在被告知马车已经备好正等候她上车时,她没有作答。她的仆人看到她手不释卷读得忘了形,便上前告诉她已经深夜两点了。她答道:“不急,不急”,然后接着阅读。过了一段时间,王妃的表停了,便揿铃询问是几点钟了。得知时间已经到了四点,她便说:“现在去舞会已经太迟了,卸下车马吧。”卸妆以后,她一直阅读至天明。

自打听说这件事以后,我一直想见见达尔蒙夫人,不仅是想让她亲口告诉我此事千真万确并非谣传,而且也是因为我认为,如果有人对《朱丽》发生如此浓厚的兴趣,那么没有第六感、没有那种道德感是不可能的。现在有这种道德感的心灵太少见了。而缺乏这种道德感,任何人都不可能理解我的心灵。

忏悔录
  • 上一篇 第十章(19)
  • 下一篇 第十一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