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序-导读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他对美的敏感,他艺术地看待生活的态度。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灾难,还是日常生活的挫折,抑或是异性的拒绝,诗人都葆有一颗赤子之心和一双充满发现的眼睛,因此总是能够激发汪洋恣肆的想象力,满怀欣喜地去摄取其中的养料,甚至能够在否定的现象中挖掘肯定的因素,然后,运用自己发达的理性去梳理它们,乃至最终选择个性化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感受。阅读普希金的诗歌,读者就会发现,它们有着繁复多样的内容,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丰富的内容大多被置放在一个个美丽的形式中,朴素鲜活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明快的节奏、生动的比喻、深刻的象征,凡此种种,都赋予了庸常的现实以浪漫主义的光芒。

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普希金在履行自己的审美使命的同时,时刻不忘一个公民的道德使命,意识到自己作为俄罗斯人对俄罗斯所应承担的责任。诗人崇尚自由、民主、真理、正义等理念,并且把它们提到了信仰的高度,反对一切专制、奴役、暴力、不公。他在坚持这些理念时,感到了充分的自信和力量,为此,诗人时常会把同情的天平向“小人物”一侧倾斜,并且不惜与最高统治者发生冲突和抗争,表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普希金以他一生的创作和经历告诉我们,在缺乏诗意的社会中,做一名诗人是光荣的,但支持这份光荣的,则必须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提及人,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普希金创作中始终洋溢着的人道主义理想,它们最大程度地凸现了诗人博大的爱心。众所周知,在普希金的文学遗产中,爱情诗占有很大的比重。爱情,这两个动人的字眼,在普希金的诗歌辞典里,称得上是关键词中的关键词。固然,他的不少抒情诗都是献给那些激发过自己灵感的异性的,其中有着对温柔的渴望、对青春的赞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绝望的咀嚼、对爱的欢乐与忧伤的流露、情欲与精神的冲突,等等;令人惊叹的是,如此丰富的篇章,却绝少有雷同的表现。这一切,由于诗人天性的纯洁而感人至深。不过,看待普希金笔下的“爱情”,我们不能停止于偏狭的理解,正如稍后于他的莱蒙托夫所说,那是一种“奇异的爱”,它们常常包括有友谊和同情的成分,大多蕴藏了深刻的社会内涵,也因此能赢得广泛的社会影响。

最后,我想,诗人只活了短短的38岁,但他毕生都在肯定生命的价值,抗击生存虚无主义的侵扰。1836年末,他在《哦,不,我不厌倦生活》这首据称是最后的诗篇中还说道,为了生活中的好奇心,为了“想象中亲切的幻梦”,为了温存的感受,为了所有的情感,应该热爱生活,渴望生活。尽管诗人不断遭受到命运的打击,他在创作中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触及死亡、痛苦、孤独、绝望、悲伤等主题;然而,他都以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将它们内化为新的力量,在诗意的层面上加以提升,使之成为“明亮的忧伤”、“痛楚的甜蜜”、“绝望背后的希望”、“死亡之后的新生”,这些都非常贴近我们当代人的行为选择,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人生观,它们体现了一个古典诗人超前的现代意识。

上述各点也是我们今天编选这部诗选的理由。这里,必须感谢翻译界的各位前辈和同行,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再现了一个汉语中的普希金,广大的中国读者才能领略俄罗斯夜莺的啼啭与彼得堡玫瑰的芬芳。

李笑玉

1814年

上一页 1 2 页
  • 下一篇 理智和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