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记叙文阅读指导

门缝里的中国。[上]


中国北京三帆中学初二十班,不曾离开,不曾离开! VAMPIRE13

  比如我们学校每天订阅的报纸里每次都至少有一篇有关中国的报道。不管是雪灾还是藏独还是火车事故还是大地震,此报纸都不放过,在原本的数据事实上加以个人的观点,施展自己的想象力,添油加醋熬成一锅粥,可靠消息以及小道消息全方面一起夹击。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这种外界压力和舆论导向下就难保住“洁白无瑕”的名声了。
  前几天妈妈带回来一本杂志,说是一个外国同学(她参加成人英语补习班)送来的。杂志名字叫《National Geographic》(世界地理),封面是一条龙,背景为深红色印有黄色花边。期刊名称下面有小黄字“Special Issue”(特殊版本) 然后几个大大的白字“CHINA——Inside The Dragon.”看来这是介绍中国的专期。  
  对于CHINA这个词的出现我无可厚非,毕竟这算是一项热门话题,不论是在报纸上还是杂志上还是教科书里,只要有了这个词就算是不炒作也冒烟,那关注率也很是吓人。时间久了,“中国”这个词在外国人眼里就像大街上的路牌“STOP”一样明显,像超市里的“Low in price”降价处理牌一样惹人注目,也或许像大购物中心里的“WC”字眼一样普及。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比如我们学校每天订阅的报纸《News and observer》里每次都至少有一篇有关中国的报道。不管是雪灾还是藏独还是火车事故还是大地震,此报纸都不放过,在原本的数据事实上加以个人的观点,施展自己的想象力,添油加醋熬成一锅粥,可靠消息以及小道消息全方面一起夹击。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这种外界压力和舆论导向下就难保住“洁白无瑕”的名声了。   小 荷 作文网 www.zww.cn
  一次我就和一个从香港来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她却一脸不在乎的样子。我们年级也有十几个中国人,却很少有像我这样义愤填膺的。大概是习惯了吧,说他们是“委曲求全”倒不如说“逆来顺受”。  
  市场经济很讲究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有需求才会有生产。比如有些人很讨厌别人,讨厌的原因有可能是观念和文化的差异,也有可能是利益上的矛盾,还有可能是看到别人富强的嫉妒心理。而这些人听到自己讨厌的人的坏话和谣言就一定会很高兴,一蹦八尺高,并且鼓励传播谣言者继续生产言论。这才是中国为什么成为抢手话题的本质。  
  当然,惹人注目的不仅仅是China,而更吸引眼球的则是从大到小从贵贱的任何东西的商品标签上都无不印有“Made in China”的字样儿。大抵是太引人注目了,也大抵是价钱便宜得太“招摇过市”了,外国佬们红着眼睛大批大批地买进,鼻子却直冒烟,得了便宜还买乖地说“该死的,怎么这么便宜!”  
  由于在这里生活了一二三四五六七个月,这样的大事小情经历了不少,防备心理很强的我条件反射地问我妈她的同学给她这么一本杂志到底是何居心。答案很单纯,送给中国人有关中国的东西是一件很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情,能有什么居心?  
  于是我就翻开这层华丽丽的封皮,看看这权威机构办的杂志到底是如何介绍我们中国的。这个决定使我的肺活量翻了倍。  
  编者的话其中有这么一段:  
  “The streets are dark and deserted. The few cars on the road aren’t using their headlights, I’m told, because the drivers don’t want to burn out the bulbs.”  
  翻译:街道很黑很荒凉,路过的几辆车却没有开车前灯。我听说,那是因为司机想要节约灯泡。  
  “Your Shot”栏目。(由大家提供的图片和故事。)  
  “At a market in the Guizhou Province village of Shidong, Aaron Thompson, who teaches fifth grad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Wuxi, snapped a bag of live ducks packaged for easy transport.”  
  大概意思是中国有些企业为了方便运输,将活鸭子装在袋子里,是不人性,或者说不“鸭性”的做法。  
  “Snacks at a Beijing food stand didn’t tempt Ricardo Garza Marcos, a 28-year-old architect. “The salesperson took a stick, grabbed a live scorpion, plunged it in boiling oil for five seconds, and ate it in just one bite.” ”  
  翻译:北京的街摊小吃并没有吸引某某二十八岁的建筑师。“卖者拿了根竹签,穿上一只活蝎子,在滚烫的油里炸了五秒钟,一口吃下。”  
  然后底下附上了一张照片,上面都是穿在竹签上的蝎子和海马,看了让人泛起一阵恶心。我不否认的确有个别的中国人吃这些东西,但在北京生活的日子里我还尚且没遇见过,而我们也都知道外国人向来是最看不起吃那些虫子啊蜗牛阿猪肝鸡心狗肉蛇肉的人,不知此报道是否别有用心。  
  “Traditional fishermen in Dali, Yunnan, train cormorants to do their work for them. The string tied around the neck prevents it from swallowing any but the smallest fish, the fisherman takes the catch from the birds throat and puts it on his own table.”  
  下面附了一张照片,一只比较庞大的海鸟脖子上系了根很紧的绳子,目的在于限制鸟只能吞下小鱼,而大鱼则卡在嗓子里,这样渔夫就可以直接将大渔取出占为己有。海鸟成为渔夫一种捉鱼的工具。外国人一向很讲究保护动物保护资源,也比较注重人权,哪怕是“鸟权”。这则报道的登出想必也会引起很大的反响,不过已经不足为怪了,中国的名声在外臭得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我想起有一次和一个在美的香港同学对话。她来美国四年已经完全被洗脑并且很自豪。  
  “中国的环境很成问题。”她是一个“环境狂”,但很少见她出门活动,经常是在家里窝着看电脑。  
  “被外国企业开发的污染得。”我的回答。  
  “那就种树呗”说得轻巧。  
  “十三亿人口有的都没地方住,剩下的土地还种粮食呢。”  
  “那就在房顶上种。”听到这里我差点吐血。  
  “房顶没有渗透性,树都涝了。”  
  “那你就不会用高科技啊!”你家有这样的高科技阿?  
  话题进行到此就觉得无必要在继续了,对中国一无所知还像那么回事儿似的纸上谈兵。  
  说起资源,又想起前几天和一个美国人看完报纸引发的讨论。  
  报纸上报道美国汽油价噌噌猛涨,已经达到了四美元一加仑。开车的司机们纷纷改做公交车。  
  这时美国人饶有目的性地问我“油价怎么会这么贵?难道是别的国家用油过度?”  
  这句话总是触碰我的敏感神经,美国总为中国的购车量增大用油量增大而耿耿于怀,甚至有些慌张,指责中国人口太多抢占资源。而谈起计划生育他们还得了便宜卖乖地说那是有违人权。  
  “美国去打伊拉克不是抢了好多石油么?怎么会短缺?”我没有正面回答。  
  “啊,哪有。”她赶忙说。“美国去伊拉克是因为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有萨达姆谋杀了很多人,美国是去帮助人民的。”  
  我心想,是啊,把人家屋子都炸飞了真是够哥们儿。记得在瑞典的时候CNN白天晚上都在播放那边的战况,除了炸弹声什么也听不见,除了黑漆漆的一片和爆炸的火花什么也看不见。  
  有一次《News and Observer》报纸上有个漫画,一支美国部队到达伊拉克,整齐地唱着一首战歌“We’re here because we’re here because we’re here……”  
  话有些扯远了。  
  回到《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的屁话连篇的主题上。  
  另外还介绍了中国的临危动物。并非常正义地指出中国相关部门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我想美国人肯定也认为,如果把大熊猫都搬到美国去的话,一定会飞肥吃肥喝繁衍不息怡然自乐老当益壮的。  
  接下来谈到中国奥运火炬问题,一个某某外国专家说如果到最后什么也不点燃回到中点的话,没有必要弄那么长的路线去接力。我真佩服,这也能说道说道。  
  待续。

 
 
位置:精品区   年级:初中2 关键字
来源: 字数:3077 投稿日期:2008-6-1 1:25:00 点击:
  XXXXXXXXXX 点评
推荐3星:[XXXXXXXXXX]2008-6-1 1:28:55
精品推荐人:ANNBONNIT,蓝色的自由,NXWYR03
 网友打分:(综合分:)
 欢迎你投下宝贵一票(不能更改,入门级不能打分,选择收藏将进入我的珍藏)。
+2收藏 精品
+1还行 发表
-1真糟 退稿
   发表评论 
到百度搜索“门缝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