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议论文阅读指导

应试教育,你该醒醒了


熏衣泡泡

  不然还能怎么样,别妄想用一颗被禁锢着的、塞满了理论知识的大脑在社会上混出什么名堂,在职场上干出一番事业,这简直太不现实了。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俏皮话: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英语不合格?正常!你是中国人就应该不合格!数学不合格?正常!你买菜要用函数计算吗?政治不合格?正常!中国十多亿人何时轮到你当国家主席!语文不合格?正常!你骂人用修辞手法吗?物理不合格?正常!你跳楼要考虑空气阻力?生物不合格?正常!你搞不清自己是男是女吗?  
    
  虽然只是一段网友无聊时的“大作”,却引来了多达22万人的转发和追捧,许多人在应试教育面前纷纷表示悲哀与无奈。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并不深得人心。  
    
  而中国的教育,就是围绕着考试展开的一系列机械化运作,即应试教育。学校就像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工厂,学生只是工厂中一个个被铸造的机器零件,考试通过了就被贴上一个合格的标签,然后往上一级输送,直到大学毕业,成为合格的工业产品。但不幸的是,我们看到大多数所谓合格的产品最后却滞销了。他们就如同一个个中看不中用的装饰品,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可是真正用起来,却干什么都派不上用场。  
    
  现在要意识到的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不是只会考试答题而不会工作办事的书呆子,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必须条件是好的能力,而不是好的文凭。而现在应试教育的通病就是: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理论丰富,头重脚轻……这都是属于典型的有文凭没能力的一类人。这样的人,读了大半辈子的书,最终也混不出什么名堂。好一点的,当个小职员,庸庸碌碌过了这一辈子;差一点的,连工作也找不着,过着吃父母退休工资的啃老生活,浑浑噩噩过了这一辈子。不然还能怎么样,别妄想用一颗被禁锢着的、塞满了理论知识的大脑在社会上混出什么名堂,在职场上干出一番事业,这简直太不现实了。  
    
  由此看来,应试教育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谈不上什么价值了,所谓的物以稀为贵,而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抓一大把,这样的应试教育产物也是一抓一大把,好学生同样一抓一大把。这么大一把,哪来的稀?哪来的贵?也难怪现在工作难找了,大学生每年成批量输出,但是工作岗位却不见得成批量提供,于是两者关系不成比例,不就造成了失业问题吗?所以一纸文凭,一次考试,不见得能决定你一生的命运。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各种各样才华横溢的人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凭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才能,特别是创造力才能。因为人才本质上从社会实践和各种创造中锻造出来,而不是从教室里和考试中背诵和计算出来。  
    
    
    
  最近看到这样一篇高考作文,对文章的作者很是佩服:  
    
  这题目一看,就知道你们想让我们写“创新”。我想你们在阅卷的时候已经有了基本统一的答案,比如说,写了创新给多少分,不写创新就算偏题等等。我估计,全上海7万多考生至少有6万人都会按你们的“创新”出题思路来写这篇文章,其余不写“创新”的一律按不会“创新”而跑题论处!  
  别忽悠我们了,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的连爹妈都换了好几茬,哪个老师哪个父母(不管是不是我们亲身的)会教我们创新?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我们学的听的就是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如何按照阅卷老师的喜好去答题!而现在的阅卷老师又是以前应试教育的杰作,所以,这些阅卷老师对创新的理解就是一个:按照规矩做题就能得高分。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叫我们做这样的题目,不是让我们在毕业的最后一考继续撒谎,继续不说心里话?继续按照你们的思维方式写文章?  
  中国语文作文的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创新就是居然也会有类似于八股的标准答案的,谁要是敢创新,另立山头,标新立异,呵呵,那你就看好的把,必须把你办了,否则,中国学生中会冒出无数个不听话的学生,那时候,你们的唯一手段就是用极低的分数给这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韦的学生一记毁灭性的当头棒喝。现在看来蛮喜欢创新的韩寒顶着7门红灯毕业就是例子!  
  在这样“创新恐怖”的教育制度下,你们还出这样的题目来“和谐”我们,表示一下你们有“创新”的主动愿望,谁信?又有几个能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在高考中写出好文章来?  
  板桥同志离我们太远,他的“创新行为”运气不错,谁叫他原本就是画竹子画得出名的名画家呢,权威就是权威啊。他成就的板桥体(那个有钱人办公室里常放的“难得糊涂”应该就是了吧)我就左看右看都不好看,那水平和我幼儿园时写的毛笔字差不多,居然大家都能看出“竹子”味儿来,看来中国确实应该有大熊猫!我就是不会创新,我就是觉得王羲之的书法写得好,不喜欢那歪七八扭的“板桥体”,我就是想在欣赏水平上“创新”一下,但是,我敢肯定你们不让。  
  纵观我生出来这个世上18年,我看到的是凡是想创新的,活的都不怎么样,凡是山寨的模仿的(越像越好)个个过得滋润无比。美国的高科技,到了中国立刻可以变成低科技,模仿的结果让我们迅速地富了起来。我们的电视台,把国外的综艺节目不花钱地盗版克隆过来,搞一个火一个,不需要创新,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光模仿不创新让我们过了30年的好日子啊!  
  好了,字数够了,我只是想说,在这个模仿快乐创新痛苦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你让我们写“创新”不是忽悠我们嘛。你们这种试图用“不创新”的方式让我们写”创新”会不会讽刺了点?当然,敢于写这篇可能是0分的文章,我仗的就是我不要这70分,咱凭实力照样能在剩下的数、外、综合、物理上达到一本分数线,至少,写完这篇文章,这几年的怨气一下子发泄了出来,心情好了很多!  
    
  仔细读这篇文章,也会觉得作者的话不无道理。然而这样一篇文章,却登上了高考的零分作文榜,正好应证了作者的猜想。但也反映出了应试教育的悲哀之处:学生为了取悦阅卷老师,一个劲的在作文中歌功颂德,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感动”,就为了那点可怜的分数。这样一来,只会让像文中作者一样敢于说实话,讲现状的人越来越少。总有一天这样的人灭绝了,我们的大脑被禁锢了,我们认识不到事情的实质了,老师教什么我们就听什么了。那这个社会还如何发展,我们还如何创新,如何进步?  
    
  很多人都在讨论,为何诺贝尔奖得主中迟迟没有中国人,就算有,也是有过出国留学经历的,或是与其他国家的科研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研讨的,却从没见过一个真真正正,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其实我对此丝毫也不觉得奇怪。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在不停地被灌输知识,而不是自己去挖掘知识,这样一来何来的创新?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在家听父母,在学校听老师”的思想,却从没有人告诉你要“听自己的”,这样一来何来的创新?我们所学的知识只是为了考试,很少能真正派上用场,这样一来何来创新?我们每天都被沉重的学习任务压着,这样一来哪来的时间去搞创新?而国外呢,人家实行的是素质教育,跟我们这完全不是一码事,我们注重的是考试,而他们注重的,就是创新!  
    
  这样比较一来就清楚了很多。诺贝尔颁的是什么奖?颁的是发明创造,不是考试!要真是比考试,我敢说,中国学生敢认第一就没人敢认第二,那那些个什么诺贝尔奖根本不在话下,想要多少就有多少。但理想恰好与现实相反,人家就是不比考试,人家比的就是我们最为薄弱的创新力,这样一来就没话说了吧,等哪天你大脑里有了全新的东西,你再来扬言拿诺贝尔奖。  
    
  同时这也反映出了另一个问题:应试教育会把中国的人才源源不断地往国外送去。我曾经问过很多人是否愿意去国外留学(不考虑费用)?得到的几乎都是肯定的回答。这其中还有相当一大部分人表示将来要送自己的子女到国外留学。他们纷纷表示,应试教育已经适应不了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它终要被遗弃,只是在它被遗弃前,自己要先遗弃它。如果让子女也像自己一样受尽应试教育的折磨,这只是害了他们。  
    
  所以我们得到的会是什么呢?大批人才被送往国外进行深造,最终习惯了国外的生活,在国外工作,定居,参与那些国家的经济建设。当然会有一部分爱国青年愿意尽自身所学贡献祖国,但那也只是一部分罢了,据我所知,留学生一旦走出去,就再也不想走回来了。  
    
  同时我也要谈谈“高考状元”的问题,2009年出炉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个现象,状元们报考扎堆,盲目跟风,说明中国的学生缺乏自我人格和理想的教育。三十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的预期。中国的高考状元在考试的舞台上风光无限,在社会的舞台上却难觅其踪影。他们可能在六月左右的报纸上露了张脸,此后就消声灭迹,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会有人在他们逛街买菜时对他们指指点点:“快看啊,那就是XXXX年的高考状元。”但却有人会在比尔盖茨逛街买菜的时候紧随其后,然后出其不意所要签名之类的。可见高考状元只是一片浮云,高考的高潮一过,他就随风飘走了。而那些真正成就出了一番事业的,就是天上的太阳,无论如何,都是在闪烁着刺眼的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光芒。  
    
  所以高考能决定一生的命运吗?不见得吧,那些事业达到顶峰的人物,虽不见得是什么每次考试门门第一的好学生,却一定是有能力,有头脑,有创造力的人。  
    
  现在教育改革不假,推行素质教育也不假,可问题是有成效吗?只要高考的指挥旗还在使劲地挥,就永远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有人会说,这是因为中国的国情问题,中国本来就生产力水平低,怎么把全部精力用来搞教育,中国还是得依靠高考来选拔人才。好,现在我来给你理清一个这样的关系:取消不了高考就解决不了教育问题,解决不了教育问题就无法解放国人的大脑,发展创造性思维,也就无法发展科技。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这样一来,生产力也得不到发展,也就解决不了高考问题。如此循环下去,何年何月才是个头。  
    
  在批判中国教育的作家中,我作为敬佩的就是韩寒。他用七门功课的红灯,照亮了自己的前程。而大部分的人,不就是妄图想要考试卷子铺满通往自己前程的道路吗?这是韩寒的胜利,是绝大多数在应试教育中挣扎的人的失败。这种强烈的对比,如一把尖刀一样刺进了中国教育的心脏。惊醒了教育体制中沉睡的众生,同时也引导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背叛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你该醒醒了。
 
 
位置:发表区   年级:初中3 关键字应试教育
作文id:565082 来源:原创 字数:3970 投稿日期:2010-12-12 9:57:00 点击:
  希羽灵儿 点评

推荐3星:[希羽灵儿]2010-12-16 13:31:47
 网友打分:(综合分:)
 欢迎你投下宝贵一票(不能更改,入门级不能打分,选择收藏将进入我的珍藏)。
+2收藏 精品
+1还行 发表
-1真糟 退稿
   发表评论 
搜索更多作文:“应试教育,你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