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作文大全 - 作文范文 - 正文*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解说稿(9200字)

[5279969] 2017-8-1 21:06:16
  由前后两句话组成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首次围绕改革设立的宏大目标。这一次全会作出的决定,共启动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涉及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而《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同)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是中国共产党改革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
  我们当时看到这个概念,我就是很振奋的。因为在我们的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直是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的问题。特别是过去20年全球化以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和范围越来越广,中国走市场化道路的改革发展,也是变成必然的趋势。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点,来定义市场化起到更关键的资源配置作用,我觉得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决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再出发”的一次总宣示、总部署、总动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正用深入思考和丰富实践,作答着新一轮改革“全面”和“深化”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阐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
  强调“全面”,就是强调必须构建起丰富全面的改革目标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统领下,中央明确了各领域的分目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征凸显。
  强调“全面”,就是强调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的重要性。各领域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它领域,同时也需要其它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唯有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开辟改革新局面。
  强调“全面”,就是强调要构建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体现在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里,体现在改革的总体效应、总体效果里。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一比喻,生动诠释了全面深化改革其“深化”二字的含义。
  强调“深化”,就是强调改革不能浮于表面,必须向纵深推进。必须在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再上层楼、再进一步、再深一层。
  强调“深化”,就是强调要具备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改革越入纵深,各种矛盾问题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强调“深化”,就是强调改革者要敢于触碰深层利益,敢于改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动一些人的奶酪。改革者要敢闯敢试,能尽责,敢担当。
  改革先易后难,先吃肉后啃骨头。还有就是说你改革,早期改革的话我觉得比较容易一点,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穷,中国人所说的穷则思变,因为很穷,大家互相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是改革到后面的话,我觉得不是处于饥饿状态了,很多人已经吃饱了,甚至有的人吃胖了,他不想动了,那你怎么办呢?我们就通俗地说,有既得利益产生了。早期既得利益少,后来既得利益庞大了,那你要克服既得利益,怎么办呢?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改革面对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习近平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任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挂帅,再次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
  中央成立这个小组,我们大家都觉得是非常有针对性,而且都寄很大的希望。因为我们改革越是进入深水区,到攻坚克难的阶段了,没有自上而下的推动,越来越难。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深改领导小组成立为标志,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弘巨幕,壮丽开启!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以问题为导向,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持久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能否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