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2426 标题:【通知】关于767609701参赛文全文大篇幅抄袭的核查结果及处理建议

负重的生命写于2015-7-27 12:06:35(点击1722次) [ 后退 ]
本次核查主要针对一字未动句句抄袭,基本只是改动了句子的顺序,或者是把好几篇论文的不同部分进行拼凑,甚至有些前后连缀的概括性句子也是抄袭。大段的抄袭,与原文的相似率至少有90/100。最后,全文不到三千字,我在word中统计了一下,除去核实确定为抄袭的部分,勉强可以确定为原创的不到百字。


同时我想说明的是,针对他的参赛文,本次核查只是进行了关于论文原创性的核查;我顺便也仔细研读了一下这篇参赛文,对古代诗歌诗乐合一传统以及诗经、乐府诗的发展沿袭,文章的大部分地方都是支离破碎和原封不动照搬别人现有的论文论述。不仅仅在观点上不清晰,作为小论文(作者本人自己选择的文章类别为论文),最基本的论述功底也是抄袭而来。看似文章高大上,真正打开电脑一句一句分析,经不起任何推敲,不哂一提。







第一段:古代人把它称为可以入乐的诗为乐诗或是以诗入乐,与徒诗对言。

抄袭出处:百度词典[乐诗]
 
第二段:“以诗入乐”是唐诗歌曲的主要创作方式,在运用时又有“撰诗合乐”与“选诗合乐”之别。

抄袭出处:唐代“以诗入乐”的歌曲创作方式--《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第二段:诗与音乐同源于劳动,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抄袭出处:谈王维诗歌的音乐美—《襄樊学院学报》20055
 
第二段:诗与音乐同源于劳动,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可以说,没有音乐就没有诗。从《诗经》到汉《乐府》,古代的诗歌一直保持着诗乐合一的传统。所以,郑樵说:“自后夔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 八音六律为之羽翼耳。”这种诗乐合一的传统到唐代又有新的发展,结合得更紧密了。

抄袭出处:《诗经》之诗乐观及历代诗乐分合概—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第三段全段抄袭:“以诗入乐”是唐诗歌曲的主要创作方式,在运用时又有“撰诗合乐”与“选诗合乐”之别。这种创作方式之所以盛行于唐代,是因为燕乐的高度发展,为“以诗入乐”提供了丰富的乐调源泉。介于我所闻,那时候唐代是我国国力强盛的时代,自然少不了许多雅静的环境,所以一些诗人独辟一角来体会山水之(乐,从而达到以诗入乐。诗人储光羲在长安道一诗中写道:“西行一千里,暝色生树寒。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不仅京城长安处处可闻“歌吹声”,甚至离京城很远的穷乡僻壤也是歌声不断。唐代很多诗人都嗜爱音乐,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他们洞晓音律,会作曲,能奏乐,善唱歌。如诗人王维,“性闲音律,妙能琵琶”,一次在岐王府演奏琵琶曲《郁轮袍》,声调哀切、满座动容,赢得太平公主及达官贵戚的赞扬,中进士后出任掌管音乐的大乐丞。《月下独酌》的诗人常建擅弹琴与筝,正如他自述:“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江上琴兴》“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高楼夜弹筝》白居易则更是一位音乐家诗人,他的音乐才能是广泛的,尤善旧曲翻新,更精通古琴。他在《醉吟先生传》中自叙:“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歌《杨柳枝》新词。

抄袭出处:唐代“以诗入乐”的歌曲形式及乐调来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
 
第四段全段抄袭:描写唐代的音乐“三绝”分别指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运用生动的文字把音乐之美记录在诗文里,就如同今天的录音机一样,读来、听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抄袭出处:浅谈唐代几首描写音乐的诗—《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61123卷增刊
 
第四段全段抄袭:历来描写音乐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以捕捉的声音化为容易 体会的意境和易于感觉的视觉形象。这三首诗也不例外,以悲为美,移情于物,借乐抒情,并且采用侧面反衬、烘托的手法将音乐与书面语言结合的天衣无缝,深得以有形写无形之妙。

抄袭出处:浅谈唐代几首描写音乐的诗—《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61123卷增刊
 
第五段全段抄袭:例如被称作“千古第一音乐诗”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从一开始“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就衬托出琵琶声之美,吸引着主人、客人“不发”,接而又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倾诉平生不得意。”状其妙,感其人再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以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不仅富有特色,更富有创造性,最重要的是以字象声,以情感人,使得诗卷上的文字像音符散发着悦耳的旋律。美妙的音乐沟通了弹者和听者的心,所以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言。我们以为这首诗将乐声描写到美幻绝伦的地步了,但诗人并不这样认为,继续写到“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才是真正的美妙动人之处,这种“美”是一种“悲”,是一种以悲显美的写法,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蕴涵着更加深厚的感情,即在审美的愉悦中产生一种痛苦之感,从而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这才是以悲为美的真正内涵。

抄袭出处:浅谈唐代几首描写音乐的诗—《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61123卷增刊
 
第六段全段抄袭(即最后一段):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这些描写音乐的诗篇,不仅体现了诗歌的艺术特色,而且从中显示了唐代音乐和以音乐为题材的诗歌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唐诗是唐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音乐又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因素。音乐和诗歌这一对姊妹艺术交相辉映,珠联璧合。正是音乐和诗歌完美无缺的结合,才使得唐代文学得以闪烁着璀璨的光辉。

抄袭出处:浅谈唐代几首描写音乐的诗—《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61123卷增刊






处理建议取消参赛资格,参赛文扣分删,信誉分扣至少50分。(相关处理情况我会联系管理员和ROOT)再次说明,在对待抄袭问题上,尤其是在举办作文比赛时出现抄袭问题,绝不姑息纵容,在这一点上,不论是CHECHE、出淤泥不染,还是我的看法,都是非常一致的。


特此通知。
2015.7.27






附涉嫌大篇幅抄袭参赛文原文【已扣分删】Music and poetry


   何以为乐诗?古代人把它称为可以入乐的诗为乐诗或是以诗入乐,与徒诗对言。乐诗能给予人一种雅静而优美的身境,若端居在一个静影沉璧的环境里兴起作乐诗,那只会使人沉浸在万物当中,从而达到放情自娱。       小荷作文网 www就如唐代,唐代不仅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音乐空前繁盛的时代。诗与音乐同源于劳动,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可以说,没有音乐就没有诗。从《诗经》到汉《乐府》,古代的诗歌一直保持着诗乐合一的传统。所以,郑樵说:“自后夔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 八音六律为之羽翼耳。”这种诗乐合一的传统到唐代又有新的发展,结合得更紧密了。   
  “以诗入乐”是唐诗歌曲的主要创作方式,在运用时又有“撰诗合乐”与“选诗合乐”之别。这种创作方式之所以盛行于唐代,是因为燕乐的高度发展,为“以诗入乐”提供了丰富的乐调源泉。介于我所闻,那时候唐代是我国国力强盛的时代,自然少不了许多雅静的环境,所以一些诗人独辟一角来体会山水之(乐,从而达到以诗入乐。诗人储光羲在长安道一诗中写道:“西行一千里,暝色生树寒。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不仅京城长安处处可闻“歌吹声”,甚至离京城很远的穷乡僻壤也是歌声不断。唐代很多诗人都嗜爱音乐,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他们洞晓音律,会作曲,能奏乐,善唱歌。如诗人王维,“性闲音律,妙能琵琶”,一次在岐王府演奏琵琶曲《郁轮袍》,声调哀切、满座动容,赢得太平公主及达官贵戚的赞扬,中进士后出任掌管音乐的大乐丞。《月下独酌》的诗人常建擅弹琴与筝,正如他自述:“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江上琴兴》“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高楼夜弹筝》白居易则更是一位音乐家诗人,他的音乐才能是广泛的,尤善旧曲翻新,更精通古琴。他在《醉吟先生传》中自叙:“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歌《杨柳枝》新词。
  介于我所闻,描写唐代的音乐“三绝”分别指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运用生动的文字把音乐之美记录在诗文里,就如同今天的录音机一样,读来、听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历来描写音乐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以捕捉的声音化为容易 体会的意境和易于感觉的视觉形象。这三首诗也不例外,以悲为美,移情于物,借乐抒情,并且采用侧面反衬、烘托的手法将音乐与书面语言结合的天衣无缝,深得以有形写无形之妙。相信只要赏析过这“三绝”的人不难知道这三首诗的共同特色就是以悲为美。    
  例如被称作“千古第一音乐诗”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从一开始“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就衬托出琵琶声之美,吸引着主人、客人“不发”,接而又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倾诉平生不得意。”状其妙,感其人再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以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不仅富有特色,更富有创造性,最重要的是以字象声,以情感人,使得诗卷上的文字像音符散发着悦耳的旋律。美妙的音乐沟通了弹者和听者的心,所以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言。我们以为这首诗将乐声描写到美幻绝伦的地步了,但诗人并不这样认为,继续写到“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才是真正的美妙动人之处,这种“美”是一种“悲”,是一种以悲显美的写法,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蕴涵着更加深厚的感情,即在审美的愉悦中产生一种痛苦之感,从而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这才是以悲为美的真正内涵。
    由上观之,作乐诗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文学。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这些描写音乐的诗篇,不仅体现了诗歌的艺术特色,而且从中显示了唐代音乐和以音乐为题材的诗歌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唐诗是唐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音乐又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因素。音乐和诗歌这一对姊妹艺术交相辉映,珠联璧合。正是音乐和诗歌完美无缺的结合,才使得唐代文学得以闪烁着璀璨的光辉。 

(ZHH9595)修改于2015-7-27 12:18:11
(ZHH9595)修改于2015-7-27 12:19:59
(ZHH9595)修改于2015-7-27 12:28:08
(ZHH9595)修改于2015-7-27 12:30:29
家有宝 很幸福

vx: caloria_kay (备注小荷ID,发纸条我也都有看)

最近在读的作文本 风随年华 卜居
>> 作文论坛-作文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