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大学-第十一章

  【导读】

以下是《大学》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即“平天下”,内容非常丰富。要实现“平天下”的目标,重在能治理好邦国。要治理好邦国,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讲求“挈矩之道”;二、要赢得民心;三、要以德为先;四、要正确用人;五、要正确认识“利”与“义”的关系。

  所谓“挈矩之道”,就是要懂得权衡度量的道理,相当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凡事皆准此。

  赢得民心是治国的首要任务,得民心则得国,失民心则失国。如何才能赢得民心呢?这就是,要真正做百姓的衣食父母,要与百姓同好恶,急其所急,想其所想。只有这样,百姓才会支持你,拥护你,才会听从你的召唤。

  要治理好国家,还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身正才能教人,才能得人。在对待“德”与“财”的问题上,一定要正确把握。“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如果将本末倒置,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君王聚敛财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凝聚在一起。

  在用人的问题上,要谨慎行事,要任用那些有器量的人。这样的人,他不会妒忌别人的才能,别人有才能,就如同自己有一样,而且打心眼里表示赞赏;如果别人有才能,他妒忌厌恶,想方设法排挤打击,无论如何容忍不得,任用这样的人,对百姓、对国家是非常危险的。

  “利”与“义”,是儒家哲学一对重要的范畴。儒家历来主张重“义”轻“利”,反对见“利”忘“义”。治理国家强调的就是“不以利为利”,要“以义为利”。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①而民兴孝,上长长②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③,是以君子有絜矩④之道也。所恶⑤于上⑥,毋以使下⑦;所恶于下⑧,毋以事上⑨;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注释】

  ①老老:前面的“老”是动词,是“敬重”的意思。后面的“老”是名词,指老人。

  ②长长:前面的“长(zhǎng)”是动词,是“尊敬”的意思。后面的“长(zhǎng)”字是名词,指“长辈”。

  ③倍:背弃。

  ④絜矩:意为“示范”。絜(xié),度量。矩,制作方形器皿的曲尺。

  ⑤所恶:所讨厌的。

  ⑥于上:在上位的人。

  ⑦使下:对待下面的人。

  ⑧于下:在下面的人。

  ⑨事上:对待上面的人。

  【译文】

  所谓平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位者敬重老人,民众就会崇尚孝;在位者尊重长辈,民众就会盛行悌;在位者怜恤孤幼,民众就不会背弃。因此,君子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凡是厌恶的在上者的行为,不用来对待在下者;凡是厌恶的在下者的行为,不用来对待在上者;凡是厌恶的在前者的行为,不用来对待在后者;凡是厌恶的在后者的行为,不用来对待在前者;凡是厌恶的在右者的行为,不用来对待在左者;凡是厌恶的在左者的行为,不用来对待在右者。这就叫做推己心以度人心的原则。

  《诗》①云:“乐只②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③云:“节④彼南山,维石岩岩⑤。赫赫师尹⑥,民具⑦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⑧则为天下僇⑨矣。《诗》⑩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注释】

  ①《诗》:指《诗经·小雅·南山有台》篇。

  ②乐只:乐,快乐。只,语气词。

  ③《诗》:指《诗经·小雅·节南山》篇。

  ④节:高大。

  ⑤岩岩:险峻的样子。

  ⑥师尹:周太师尹氏。太师为周代三公之一。

  ⑦具:通“俱”,都。

  ⑧辟:邪僻,偏私。

  ⑨僇:通“戮”,杀戮。

  《诗》:指《诗经·大雅·文王》篇。

  峻命:大命。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