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大学-第一章

  【导读】

第一章是全书的总论,因为据说是孔子的话,由他的学生曾子记录下来,所以被称为“经”。孔子在这里以非常精练的语言,提出了著名的关于读书、治学、做人的三大纲领和八项基本方法,简称为“三纲八目”。“三纲”指的是:“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这“三纲八目”基本上包含了古代儒家学说的全部精神。只要我们把握了这几条纲目,就能清楚地理解儒家学说的深文奥义,也就是说找到了登堂入室的钥匙。同时,“三纲”和“八目”又是一个总体目标和具体步骤的关系。“三纲”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八目”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阶梯。“八目”本身又分为两大方面,即“修”和“治”。“修”是向内的功夫,其途径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级;“治”是向外的功夫,是“修”的申发。它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方面。“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个字,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读书人,牢牢根植于他们的灵魂深处,铸就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格品性。在“以德治国”的今天,努力发掘“三纲八目”的精神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大学①之道②,在明明德③,在亲民④,在止于至善⑤。知止而后有定⑥,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①大学:大人之学,相对于“小学”而言。古时候,小孩在8岁进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礼乐射御”等日常礼仪、生活技能,并接受识字教育;15岁进入大学,学习更高层次的“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等人生修养知识。

  ②道:宗旨,原则。

  ③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使……彰明。明德,光明美好的品德。

  ④亲民:使民众弃旧图新。亲,同“新”,革新,更新。

  ⑤止于至善: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⑥定:确定心志努力的方向。

  【译文】

  大学的教育宗旨在于彰明内心光明美好的品德,在于使民众弃旧图新,并达到完美的理想境界。知道了该要达到的目标才能确定努力的方向,志向确定了才能心意宁静,心意宁静了才能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才能虑事周详,虑事周详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每样事物都有本末,每件事情都有始终,知道了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便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①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②。

  【注释】

  ①齐:管理。

  ②格物:明辨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时候要想在天下彰显内心光明品德的人,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族;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必须先加强自身的修养;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智;要端正自己的心智,必须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必须先获得知识;先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探究万事万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②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③,未之有也④。

  【注释】

  ①庶(shù)人:平民百姓。

  ②壹是:一切。

  ③其所厚者薄:当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反加以重视。

  ④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译文】

  探究了事物的原理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了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使自身修养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了才能使家族得到好的管理,家族管理好了才能使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才能使天下安定。从天子到平民,所有人都应该把自身修养作为根本。如果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当重视的不重视,不该重视的反倒重视,要想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