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不朽艺术篇-画坛才子拉斐尔

拉斐尔·桑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那超凡的艺术才华像一颗流星一样划过漆黑的夜空,发出亮丽的光彩。

拉斐尔于1483年出生在乌尔比诺,父亲是一名御用画师,也是拉斐尔的启蒙老师。父亲对他进行美术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对他后来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幸的是,拉斐尔7岁时失去了母亲,11岁时父亲也撒手人寰。失去亲人的痛苦使小拉斐尔过早地成熟起来。

1495年拉斐尔来到佩鲁贾,在著名的温布利亚画家佩鲁吉诺画室学习。佩鲁吉诺的抒情性艺术给拉斐尔早期的创作以相当大的影响。1504年,拉斐尔来到佛罗伦萨。在这里,面对着文艺复兴的伟大成就,拉斐尔的艺术视野大为开阔。他像一块海绵一样,广泛吸收着前辈大师和同时代艺术家的成就,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这一时期画的大量圣母题材的作品中,他运用达·芬奇明暗处理的技法来表现人物和场景,体现了单纯而诚挚的感情。在《基督下十字架》中,他进一步将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风格融为一体。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没有他们那种深刻的哲理和悲壮的激情,但是,他所特有的清新、宁静的风格却使他成为最受欢迎的画家。25岁时,他已经完全确立了自己的美学原则。在他的笔下,圣母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漂亮而优雅的妇女形象,充满了世俗的人情味。画家通过细腻的色彩和优美的造型,体现了一种理想的美。

1508年,拉斐尔到了罗马,应教皇朱理二世的要求为梵蒂冈绘制大型装饰壁画。在这里,拉斐尔画了《圣礼的辩论》、《帕尔纳斯山》和《雅典学园》。这套宏伟的组画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理智与美的胜利”,而其中最有名的是《雅典学园》。宏伟的拱廊的背景下,画家介绍了各学派和各时代的希腊哲学家。中间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一边交谈,一边走近观众。柏拉图用手指向天空,亚里士多德却用手指向大地,画家以此来形象地表达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即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在他们的两侧,是各时期的学者,形象生动、姿态各异,但都统一在为探求真理而自由辩论这一崇高的主题之中。整个作品构图十分宏大,画面层次分明,人物疏密得当,显示出画家高超的组织能力和艺术修养。更为有趣的是,在画面的右边,作者把自己也安排在人物之中,表达了画家追求自由、追求真理的愿望。

大约在1513年,拉斐尔为西斯廷教堂创作了宗教题材的经典之作《西斯廷圣母》。关于这位“圣母”的命运颇富有戏剧性。多年来,这幅传世佳作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1754年,这幅画被人用2000威尼斯金币从修士手中买走,送给了德累斯顿美术馆。在第二次大战期间,这幅名画和许多艺术珍品一起被希特勒掠走不知去向。1945年5月,苏联红军在离德累斯顿不远的一个采石场的坑道内找到了这幅作品。当时,希特勒分子把隧道砌死并在周围种上了伪装的花草。死而复生的《西斯廷圣母》被运到莫斯科,于1956年重新回到了德累斯顿,结束了它苦难的历程。

在这幅作品中,拉斐尔用一位善良、美丽、可亲的母亲形象代替过去偶像化的圣母。在画面上,圣母是一位怀抱耶稣的母亲,她迈着轻盈坚定的步伐走下云端准备把她的爱子献给人间。扑面而来的风吹散了她的衣服,使她的身躯显得更加鲜明。少妇那美丽的脸庞表现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她的目光既坚定又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她的两边,是身着法衣的西克斯特和圣女瓦尔瓦拉。左边的西克斯特用手指着圣母将要去的大地,右边的瓦尔瓦拉则虔诚地肃立在圣母的面前,表现出一种优雅的美。整个画面通过这一生动的情节,赞扬了为正义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拉斐尔一贯追求的美学理想。

1520年4月,拉斐尔在罗马逝世,年仅37岁。在他的墓上装饰着他的徒弟、雕刻家罗仑切托所作的一尊大理石的圣母像。一位朋友在墓志铭中写道:

那位拉斐尔在这里安息,

他生时,大自然害怕被征服,

而他死后,

大自然又担心自己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