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社会大观篇-鸣放礼炮

鸣放礼炮是全球通用的重要外交礼仪。自1984年2月起,我国政府决定为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举行欢迎仪式时恢复鸣放礼炮。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礼炮响数的多少依据受礼人的身份高低而定。国际惯例最高规格为21响,一般系为国家元首鸣放;其次19响,为政府首脑鸣放;再其次为17响,为副总理(副首相)一级鸣放。此外还有15响和13响礼炮,但主要使用的还是前两种,而且部分国家的区分也不是这么严格。鸣炮的时间一般是在贵宾到达或离开时进行。鸣放礼炮当然也有破例的,如1979年1月2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访问美国,此时距中美正式建交还不到一个月,美国朝野极为重视,邓小平享受到政府首脑的高规格礼遇,白宫南草坪鸣礼炮19响……一些西方记者大发感慨:一个国家的总统举行正式仪式隆重欢迎另一个国家的副总理,并陪同检阅三军仪仗队,这在世界外交史上极为罕见!

“鸣礼炮”的礼仪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最先源自英国海军访问外国港口时,军舰舷炮齐发表明船上的炮筒已经放空以示和平与友谊。后来延伸至陆地战场,以鸣炮或鸣枪纪念阵亡将士和庆祝胜利。1730年,英国皇家海军决定以21响礼炮作为向女皇陛下致敬的礼仪。选用21这个数字,是因为古代英国人认为7的倍数是“吉祥号码”。以后21响礼炮就逐渐成为元首们才有资格享受的最高礼遇了。

各国举行国庆庆典也要鸣放礼炮,但次数各国不尽相同。美国国庆日鸣放50响,表示每州鸣一响。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礼炮也随之响起来,当时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54门大炮代表全国当时统计出的54个民族,28响表示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是28周年。

除此之外,各国举行重大活动时也会鸣放礼炮。如2004年6月6日为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法国总统希拉克、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布莱尔、加拿大总理保罗·马丁和德国总理施罗德等17个国家的领导人齐聚诺曼底,与数千名当年参加过那场战役的老兵,在21响礼炮声中隆重纪念那“扭转二战历史”的伟大时刻。河南省新郑市举行丙戌年黄帝故里祭祖大典,鸣礼炮34响,它代表我国现有的34个省、市和自治区。还有一些礼炮属于“特例”,去过香港的人大多都会记得,在铜锣湾怡和大厦门前,每天中午12时整都要鸣放礼炮,风雨无阻,港人称之为“怡和午炮”。怡和午炮的来历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是当年英国怡和公司留下来的习俗,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纯粹变成一道旅游景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