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社会大观篇-希望工程

每学期开学的时候,我们总会很高兴地跟着爸爸妈妈去学校报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可是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人却因为家庭贫困而没法上学。我们都是一家人,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们一起圆上学梦呢?

希望工程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198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创立,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机构向世人宣布:实施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主旨的“希望工程”,让千千万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1992年4月15日,青基会推出“希望工程百万爱心助学计划”。《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表了解海龙为希望工程拍摄的照片——七扭八歪的桌凳,满地积水的教室,趴在石头上、磨盘上甚至棺材上写字的孩子……这些照片叩问着海内外千百万炎黄子孙的心。短短几天,青基会就收到捐款数百万元。

1992年,“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的规模由1991年前的4万人猛增到32万人。1994年,“希望工程”收到海内外捐款折合人民币2亿元,救助了54万名失学儿童,资助建设了204所希望小学。1999年,“希望工程”接受海内外捐款折合人民币累计达17.82亿元,救助220万名失学儿童,资助建设希望小学7500多所。

“希望工程”问世至今,已经走过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据青基会统计,15年来,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折合人民币23亿多元,通过“一助一”方式,资助258万贫困青少年完成了学业,同时改造和新建了1.1万所希望小学———“希望工程”已成为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民间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的宗旨是根据政府关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方针,以民间的方式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1年4月的一天,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小学正在上课。一位名叫解海龙的摄影者来到这里,希望能在这间教室里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画面。忽然,一位低头写字的女孩儿抬起了头,她的眼睛特别大、特别亮,让解海龙心中猛地一震。阳光从破旧的窗户射进来,照亮了女孩儿的面颊。当她握着铅笔再次抬头凝视时,解海龙稳稳端住相机,按下快门——那张震撼人心的“大眼睛”照片由此诞生。3年后,苏明娟才知道蜚声海内外的“大眼睛”就是自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把“大眼睛”作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识,苏明娟由此也成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这张“大眼睛”照片已经被报刊采用、印成招贴画等累计达一亿张(次)。正是这张照片,给苏明娟的家乡带来了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