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民俗风情篇-王家大院——华夏民居第一宅

灵石王家大院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这不仅因为它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更在于它散发出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元仁宗皇庆年间,王实用一副担子挑起全部家当,在静升村安家落户。后经过几百个春秋的苦心经营,王家由农到商,由商到官,成为当地有名的工商大地主兼官僚士绅。在仕宦儒商的辉煌顶点,王氏家族不惜工本建造自己的生活家园,建筑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在不经意中谱写出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巨制鸿篇。

现在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处建筑群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大宅深院54幢,房屋1052间。两堡对峙,一桥相连;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层楼叠院,错落有致。

建筑是时空的艺术,在建筑语言中装饰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装饰,就没有建筑。王家大院的装饰艺术,集中体现在砖雕、木雕、石雕上。所谓的“三雕”分别装饰着斗拱、雀替、挂落、照壁、帘架、柱基石、门枕石等多个方面。刀法娴熟、技艺精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一路连科、二十四孝、岁寒三友、四季花卉、五蝠(福)捧寿、凤凰戏牡丹、老鼠拉葡萄、狮子滚绣球、仙鹤指迷津等等,可以说是汉民族民间吉祥图案的集大成者。

这些装饰品不仅是文人出题画家绘画,再经由民间艺人雕刻成型,还有美学家理论上的指导。清代著名美学家李渔,在他的美学著作《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创造了以梅或以山水画作窗的“尺幅窗”、“无心窗”。意思是说,夏天,窗户上不安窗棂,借屋后的真山真水入画,形成一幅天然山水画装在窗框上;冬天则绘制一幅山水画装裱在内窗框上。这就是李渔所说的:“是山也可以作画,是画也可以作窗。”使房主人足不出户即可以置身于丹崖碧水茂林修竹之间,随意四季花卉,珍禽异木。王汝成住宅区后的窗户正是李渔美学观点的创造性实践。由凤戏牡丹、喜鹊登梅、文人四艺、一品清廉、修竹劲松、杏林春宴、玉兰锦鸡组成的木雕窗户小景取代了窗棂,分别寓意荣华富贵、喜上眉梢、儒雅秀美、清高廉洁、一举及第、玉树临风。这种别出心裁的建筑装饰,使后室之中有虚有实、有情有景,而且,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显示出了主人浓厚的志趣与情趣。正是这些艺术品使得王家大院亲切而不媚俗、华美而不奢靡、高雅而不粗鄙、自然而不做作,成为民居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位于王家大院西边的花院书斋,是主人养性修身、研究学问、探讨知识的地方。这里三座小院,明快通达,将南北风格融为一体,引人探幽入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院门的设计和造型。月洞门、垂花门,方中套圆,圆内有方,方圆互衬,从不单一。这清静幽雅的环境,似乎还在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自然是颐养性情、著书立说之最佳所在。

王家大院的文化内涵,表现在随处可见的楹联匾额上。特别是匾额,它装饰着各个院落入口处的门楣和厅堂,数量达120万之多,在内容上大都取自《四书五经》,可以说是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有出处。书院腰门上有一块册页额,上书正楷“汲古”二字,并附有司马公五言古诗一首:“吾爱董仲舒,穷径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诗的大意是说,我爱董仲舒认真学习儒家经书的精神,自家虽有花园,三年也不去看一眼。到后来举贤及第,成为汉室重臣。“汲古”是说像一桶一桶从井中汲水一样,一点一滴地从古人所著书本里学习经验和知识。这块匾额是启迪后人要努力学习,光宗耀祖。这许许多多的匾额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有贝叶匾、此君匾、手卷匾、碑文匾等等。它们起着画龙点睛、揭示建筑主题的艺术效果,使王家大院成为“国宝、人类宝、无价之宝。”我国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在评论王家大院时曾说:“全凭文品论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