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民俗风情篇-插箭节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英勇的将领战死疆场,当地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就地立山为神,并把他佩戴的箭插在山顶,以示祭奠,并盼他的亡灵保佑百姓平安。每年前去祭奠山神的人们,都要为“保护山神”准备守护神山的兵器——箭,用它去和妖魔鬼怪作战,来保护当地的人民。久而久之,人们把五彩神箭作为供奉的象征,于是便有了“插箭节”的名称。

这是藏族民间流传的古老的由祭祀仪式衍化而成的节日。在远古时代,当藏族社会由采集、捕猎阶段进入到农牧业经济后,人的力量已越来越多地显示出来,人们开始由对动物等的图腾崇拜,转到对人类自己身上。部落祖先中那些最强悍的英雄,逐渐被人们奉为可驱逐一切“魔鬼”、灾祸、主宰人生死的“保护神”。藏族先民信奉的“保护神”,主要是“赞神”、“敌神”(战神)、“阳神”(男神)等等。在藏区普遍保留的插箭节仪式,实际上是祈求“保护神”保护的仪式。

某一部落、地域、村庄的“保护神”,均设在这一地域最高的山巅或扼守交通要冲的山垭隘口上。人们以五彩的箭垛作为供奉的象征,每年为这些“保护神”举行供奉仪式——插换新的彩箭。

插箭节是藏族草原上独特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僧俗共同举行的一项宗教活动。意义是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将战争使用的武器交给天神,以祈祷和平,所以插箭节都在各个村落最高的山上举行。因为是与战争相关的节日,所以女人不允许参加。

插箭节没有固定的日期,由部落按宗教方式择定。临近插箭活动日,人们就积极准备箭杆、印经旗,做箭羽,拌煨桑物(用炒熟的青稞面、糌粑、酥油、糖果、酒、鲜奶、窝奶等食物以及“桑周”等,合拌而成),摘柏枝,印“隆达”等。插箭前一天将箭做好,箭杆根部削成箭头状,顶部绑柏枝,柏枝下面扎有三棱式彩色木板质箭羽,下面再缠哈达或彩布条、羊毛之类。其形状似箭又像杼子,箭羽上绘有宝珠、白螺、吉祥轮等图案。

在煨桑之前,首先要造好箭台。在做箭台时,先在箭台下挖好一个正方形坑,其深度一米多,在里面埋上“代尔”,意为“宝”(五谷为主,和各种药物、珍贵金属混和成的一种包),同时埋上刀、枪、弓箭等武器。然后,在上面做一个一米高的石台,这就是箭台。

插箭之日的清晨,每户派出壮年男子(没有壮年男子的,少年亦可)骑马聚到山头的箭垛前。当参加插箭的人们到齐后,煨桑开始,拉开整个插箭活动的序幕。随即念“桑义”,同声高呼“拉加罗”,意为“天神战胜了”。据说33天之主帝释的部下天神和非天主金曜的部下为争夺如意树上的果实而连年征战,若非无得逞,将有毁灭世界的危险,牧人们高呼此口号以声援天神。在一片响彻云霄的欢呼、鸣炮、螺号声中,插箭节的仪式便正式开始了,威武的男子们骑着骏马、手中高擎各家早已准备好的彩箭,自左向右绕箭垛三周。活佛、寺院、头人的彩箭,高大气派,彩绘扎制得也十分讲究。其他农、牧民家庭按各自的经济能力制作,每户均有一只。箭垛地基,埋以经卷、经文和果品、牛奶等供品。前一年的旧箭在插箭仪式举行之前清理掉一部分,插箭节这一天人们将箭翎插进箭垛,新箭簇拥着旧箭,蔚然矗立于山巅,象征着战神的威严,象征着一个部落不可欺凌、不可战胜。待两支最长的公用箭(一支属大活佛、一支属村庄)插完后,人们插个人的箭。箭都插齐后,再用细长的羊毛线将箭堆缠牢。之后,便到离插箭处较远的插旗地点,煨桑、插旗,然后扬“隆达”。“隆达”意即风马,四角印有虎、狮、鹏、龙四物。其含意是好运像腾空而驰的骏马、威震山河的猛虎、咆哮如雷的山狮、展翅千里的大鹏、独霸长空的玉龙一样亨通。一时间,乘风而飘的隆达像雪花般飞满天空,飘满山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