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建筑艺术篇-地下埋藏的千军万马——兵马俑

公元1974年2月,陕西西安市郊的农民正在打井时,发现打出的深坑中怎么也不出水,大家商量着派了一个人下到井底查看,这一看不得了,这个人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

发现兵马俑的位置在距离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区城以东的骊山之北,兵马俑还只是深埋地下的秦始皇陵的一部分,秦始皇陵中为什么有这么多陶制的兵马俑呢?原来是因为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的殉葬品,到了封建社会秦始皇死后也不例外,大量的嫔妃、宫女作为人殉的牺牲品殉葬在寝陵地宫中,但作为一个军事强国的君主,秦始皇还希望死后依然拥有大量军力可供指挥,这一部分人却不可能人殉了,否则会大大影响秦国国力。因此有人想出制作兵马俑殉葬的办法,兵马俑即是制成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之久,这些殉葬的兵马俑也同时期制造出来,在秦始皇去世时被整齐排列到他的陵墓中作为殉葬品也是秦始皇在另一个世界的护卫。

现在秦始皇兵马俑成为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展出的陶质陪葬兵马俑共计8000个,排列成阵,气势壮观。俑分将军俑、武士俑、跪射俑等,其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有1.80米左右,最高的达到1.90米以上,军士头戴长冠,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陶马按照真实比例制作,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也一样。这些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2000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坑内还出土有数万件实战兵器,馆内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绘铜车马。

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

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还有的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跨马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吴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鹖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垂着首,似乎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

第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