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清廉故事-魏徵 千古诤臣,居安思危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近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许许多多克己奉公、行正戒邪的“清官廉吏”。在老百姓心目中,他们或是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的利剑;或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化身;或是犯颜直谏、为民请命的偶像。

《三国演义》中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干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讲谋略,战无不胜,无所不能;尽忠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老百姓中是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据说,在唐太宗李世民眼中,诸葛亮却比不上魏徵。唐太宗曾问群臣:“魏徵与诸葛亮相比,谁贤?”有大臣回答说:“诸葛亮有将相之才,魏徵比不上。”唐太宗却说:“徵蹈覆仁义,以弼朕躬,欲致尧、舜,虽亮无以抗。”意思是说,魏徵文韬武略,用仁义礼节辅助我治理国家,欲使我拥有尧帝和舜帝一样的圣名,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与之相比。

魏徵作为唐王朝贞观时期封建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忠于职守,为了唐王朝的长治久安,犯颜劝谏唐太宗李世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民为邦本,本固国宁”、“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凡200余事,悉被接纳。其中,《谏太宗十思疏》和《十渐不克终疏》文辞犀利,哲理深刻,集中体现了魏徵的民本思想和忧患意识,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一块瑰宝。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其一,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徵认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为一个担负国家重任的人君,如果不未雨绸缪,没有长远打算,缺乏美德,不是理智地战胜一切贪欲,克勤克俭办一切事情,那就等于“伐根以求木茂,塞源以欲流长”,是极其危险的。

其二,“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徵认为,过去许多国君,在创业时都能兢兢业业,谨慎行事,一旦大功告成之后,就放情纵欲,傲视他人,视兄弟如过路之人,用严刑峻法和盛怒盛气去对付下属。这样,下属表面上恭恭敬敬,心里却很不服气。因此,魏徵严肃地指出,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于人心的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应该高度谨慎。如果用腐朽的缰绳去驾驭奔驰的车马,其危险难道不是可想而知的吗?

其三,以“十思”为自检。“十思”的原文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思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魏徵认为:作为统治百姓的一国人君,当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就要想到知足而警惕自己;将要兴土木营建工程而动用人力物力时,一定要适可而止以安定百姓;想到自己位高权重而不可一世时,应该谦虚和蔼而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如果害怕因自满而会带来损害时,就要想到大江大海能够容纳千河百川的度量;当陶醉于游山玩水和出围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代帝王一年中只准三次出游打猎的规定;担心自己懒惰懈怠时,就要想到办事必须善始善终的道理;忧虑情况不明而踌躇不决时,就要虚心采纳下属群僚的意见;当有些谗言和邪念影响自己时,就应该端正自身而斥退这些不好的东西;当要对臣下进行奖赏时,就要想到是否因自己一时高兴而滥赏;当要处罚臣下时,也要想想自己是否因盛怒之下而胡乱惩治他人。魏徵指出:经常进行“十思”,是为了发扬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等九种美德,选拔贤能,择善而从,使有才华的人竭尽智谋,有勇猛的人竭尽武力,有仁德的人竭尽慈惠,有信义的人竭尽忠诚。

唐太宗阅览这份疏谏以后,对于魏徵的真诚十分感动。他特意写了一份诏书给魏徵,表示自己的态度说:“希望你不要怕冒犯我,继续毫不隐讳地直言得失,我一定要虚怀若谷,冷静自己的心态,恭敬地等待着你的善言。”后来,唐太宗每当谈及魏徵时,就感触万分地说:“贞观以前,(房)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就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唯魏徵而已。”

第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