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清廉故事-介子推 不言功禄,退隐山林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幸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逃亡期间,重耳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艰难,受尽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谋出路去了,只剩下狐偃、赵衰、魏武子及介子推少数几个人。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当向农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饿晕过去,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走到山沟里,默默地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煮熟后给重耳吃。当重耳知道这是介子推大腿上的肉时,极为感动,声称有朝一日若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逃亡的十九年里,介子推可谓肝脑涂地,忠心耿耿。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即位后,晋文公赏赐随从逃亡的人员及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给城邑,功小的授予爵位。介子推不言功禄,晋文公也没有封赏他。介子推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实在不愿与这类人同列为臣。介子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也丝毫没有怨恨晋文公,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当年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为了谋取利益,甚至以说别人包括介子推的坏话来向晋文公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和他的母亲一起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成了不食君禄的隐士。

后来,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士兵上绵山搜寻,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他们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寒食节是汉民族较早的民族节日,在唐朝时极受重视,全唐诗中咏寒食的诗为数可观,约有300首之多,可见唐人对寒食这个节日的看重。介子推的深冤峻迹、晋文公的追悔莫及是唐朝人咏寒食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一悲剧的反复评说、反复咏吟,表达了唐朝人对介子推无限敬仰之情,以卢象的《寒食》诗为代表:“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起,风协御宇神。”表达了对介子推遭遇的同情和四海之内人民的敬仰,感叹其冤之深、其无人匹敌的高尚品格,介子推精神的壮烈,有如风雷疾鸣使人振聋发聩,激荡着千载人们的心灵。“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包含了诗人对晋文公痛失介子推,遗恨千古、自责心理的沉痛品味。在我们今天看来,寒食节的民俗蕴含的忠贞、刚毅、隐忍、奉献、不求回报、淡泊、宽容、自省、悔改、感恩、有恩必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十分可贵并值得发扬的。

介子推的人格力量是伟大的。首先,表现在他对自己追求复国事业的忠贞不貳和锲而不舍方面,正是这种执着和忠贞,才使介子推在十九年流亡生涯里,伴随重耳苦熬岁月,痛割股肉在所不惜。其次,这种伟大的人格还表现在受到极不公正待遇之后的隐忍、平静与从容,从容之后的宽容与隐居的选择。没有怒不可遏的言辞,没有伤痛的眼泪,没有一丝的后悔,介子推平静得让人心痛让人惊愕。在使命完成之后的急流勇退,对人世富贵荣华的淡泊心态,这是介子推的高洁、介子推的伟大。最后,介子推的人格力量还表现在他对自己选定的人生道路的坚定不移与视死如归,表现出一种士人的独立人格。介子推既已选定了隐居的生活,就永远地抛弃了功名利禄,即使在烈火焚烧面前也毫不动摇,从容地面对死亡。介子推的故事,千百年来都在醇化着华夏大地一代又一代的民风、民俗、民心,对中华民族忠贞、爱国、宽容、奉献、不计回报、隐忍、感恩、有恩必报的民族精神的形成起了催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