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另一种呼唤

黄晓萍

两幅古人物画,在我心中激起的反响,竟比文字更强烈,他从形象到神韵,从志气到精神,无不是一种完整,说完美也是可以的。我所指的,是钟馗与屈原。

我们那地方,钟馗像常用来镇邪避妖打鬼,年三十往家门上贴,怪有人缘地同主人同享年饭,差不多与祖宗同一档次,敬祖宗的美酒,钟馗也饮一斛。画上的钟馗总是那么丑得正气,短髯黑黑撑出扇面形状,立立的怒中带笑,就看你带着何种心情去凝望了。

屈原像民间不常见。他出于文字经典,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轻易不示人。画中的屈原是那么飘逸,“天问”中找不到头,那头是横的,山羊胡子与飘飘怒发和离体襟衫生出一股寒风,我总觉得他很冷。学业稍进之后读《离骚》,先读出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后悟出些身世际遇情系苍生。这时再看那幅“天问”,很感同身受诗人的无可奈何,爷爷说我这书是读进去了。最近另见到一幅明朝陈洪绶作的“屈子行吟图”,大不是“天问”情结,“天问”中的激荡没有了。在这幅行吟图中,广袖长袍翘头履上,绉褶如破箐冷流,原是悬宝剑的腰,悬了一根拐杖,怎么看怎么苍凉,难道说屈原那九死不悔的人格精神,就来自于这巴楚东吴间的沧桑行吟,长歌当哭的嗟叹?我观他峨冠顶戴下,瘦长的脸凄苦而平和,他不再问天了,天已有病还问它何来?我想着他这是去投江。他本是投江而去的,英雄气短并不影响他精神长存,文化人没有一个能如屈原集政治与文才、享生前与死后于一身的。他所生活的年代七国争霸天下大乱,强秦压境苏秦说合六国,张仪说反六国,书生们摇舌成历史,真是一部热闹春秋。屈原为楚国三闾大夫,怀王的爱臣,为楚怀王谋策《宪令》,图国富民安。以荆楚的富庶,除苛政而安民强国,并不是空谈。他向志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失误不在谋略而在宫闱。女人有时是很坏事的,特别是以色惑君又握有大权那种女人。屈原就遭了女祸,当然还有男人的舌箭。君臣恩断义绝,他被发配了,充军了。他岭南岭北美人香草,吟出一部言志《离骚》,未必又不是一曲有志不得伸展的牢骚。

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屈原成为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人的脆弱心态。每当自身怯力之时,总是会从古人身上找出些说法来充实和鼓励自己。把气节化为一种文化内涵,他们去叩过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的门,更多的人请出屈原问讯过去未来;刘勰、司马迁、李白、梁启超、郭沫若……他们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镂石成印悬于案头,撰成六书旌于中堂,曲成宫商荡涤五腑六根浊气。至于屈原的投江之举,被颂为洗却尘世肮脏,皎洁永恒,使瀚海书林梅香荷香桔香千古。

那日走江,峡中山光水色令人顿生一路冲动。江是长江,峡是三峡,我能麻木吗?行至秭归,这种冲动变得具体。秭归是屈原故里,拜谒大文豪,想说点什么,又怕说不出点道理来,心生惶恐,看看总是可以的。

两千余年的古城仍是一座古城,不城不乡似城似乡,古墙豁口取民宅一堵风火墙,斑驳出悠悠岁月。剃头匠的挑子横着量完小巷,不紧不慢的吆喝声古歌一样绵长。这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诗人的秭归有庙有祠供奉屈原,有石牌坊旌帜屈原,一派苍朴古雅终未曾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文化名城。在这里,我听到另一种呼唤。

长江弯弯回浪,临北岸有一片软水,江中的激流冲南岸峭崖,使北岸的软水温柔而明静,软水叫屈原沱。传说屈原有位贤德的姐姐叫女茫兄弟做大官时她是农妇,概无衣锦富贵,兄弟被流放她归来故里等待兄弟。流放人永远在流放,呼唤声天天在呼唤:“兄弟,屈子,归来兮!”汨罗江中一缕英魂托梦姐姐,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次日女们淌捉边,一条大红鱼溯流而上,面对女茫鱼头点三下鱼尾摇三下,巨口一张吐出个宛然生前的屈原,那鱼顿时失影。传说凄美而离奇,人民性极强,秭归人都能言说而且不走板。这故事的纯朴,还在于呼唤魂兮归来的是姐姐而不是恋人或者母亲。屈原在秭归,同于钟馗在我的家乡,又成了家家门上一幅画,概无官爵,一个巴东小老头。还原于民间,我想这当是屈原最好的归宿。

秭归城秋风阵阵,屈原沱清波涟漪,《离骚》在故里,化为清风一片、净水一片。

  • 上一篇 埃菲尔铁塔沉思
  • 下一篇 晒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