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莼鲈之思

杨匡汉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中间有什么呢?画家吴冠中教授在“望尽天涯路”后提出:“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黄山我登过两次,确实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胜慨;周庄据说是蒙上尘埃的一颗珍珠,如今容光焕发,看来真得去一睹其风采。

对于出生于江南的我来说,对水乡水镇自然留有特殊的记忆。我的故乡,我幼时居住的村落,一条不过三米宽的小河划出塘东塘西塘南塘北,还连通着村南那镇上小学,可以说家家是傍水而栖息、而劳作的。童年时印象尤深的是“摇呀摇呀摇,摇到外婆桥”的歌谣,外婆在泗溏村,那也是被小河和竹林包围的所在。不过,沧桑看云,十年巨变,因庞然大物“宝钢”崛起于并冲击着我的故乡,童年那个小小的村落,那座窄窄的“外婆桥”,已失去了往昔那份清雅与宁静。老归故里,人生一乐。看来,对水乡小镇的绵绵乡思乡愁,要到“集水乡之美”的周庄去寻索了。

甲戌、乙亥交替时分,承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们的安排,我同香港的几位作家终有周庄一游。到周庄自然“摇”去才有味道,惜时间紧迫,我们只好搭“中巴”长驱直驶。车至江苏昆山,于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和南湖的怀抱之中,于吴江市、吴县和上海的青浦县交界之处,便是已有九百余年历史的古镇周庄。

这个“咫尺往来,皆须舟楫”的水乡,“镇为泽国”,数百年来河湖阻隔,却也避开了历朝历代的兵燹战乱,至今相当完整地保存着旧有的水镇建筑物及其别致的格局。石筑河岸,上面建宅,临河的粉墙黛瓦向外伸出,开一排排蠡壳窗,就有无数挂有“茶”号、“酒”家的楼馆。屋楼下有石筑的家用码头,沿石级直下即达河边,洗浣、运货十分便利。君到周庄见,人家尽枕河——哦,我们进入了典型的江南水镇。

未等镇上主人出来迎我,我们急不可待地拾级而下,租了两条小船,坐进这摇篮里摇摇摆摆驶向前方。在一片“摇到外婆桥”的呼声中,掌橹的妇女告诉我们:前面不是外婆桥,而是横卧在水巷之上著名的钥匙桥。那是由一座拱桥和一座石梁桥交汇成十字形的双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石桥联袂而筑,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委实似古人使用的钥匙。碧波泱泱,绿树掩映,我们的改诵≈墼谇哦粗杏圃沼圃盏刈旯,一船摇荡的笑语,令人回味着“吴水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的诗句。

带着一身清爽,系好船缆上岸,抬头是座不小的私家宅第。“沈厅”两个大字迎面而来。推门入宅,狭小的市井门洞竟然衍伸出长长的一串景深,大小百余间房屋,分布在百米长的中轴线两侧。这里铺张着大家族礼仪的空间规程。整个厅堂呈现典型的“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厅堂内,清代状元张謇手书的“松茂堂”居中而立,占地170平方米之阔,砖雕门楼,刁角高翘,匾额刻着“积厚流光”,额框则是“红梅迎春”的精细浮雕以及“西厢记”人物、走兽和亭台楼阁等图案。前后楼屋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成“走马楼”之状。从前到后,从下到上,从接送宾客、办理婚丧、议论大事到生活起居,均各有其所。这座“沈厅”,为江南巨富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乾隆七年(1742年)建成。《周庄镇志》载有一段缘起:“沈本仁早年喜欢斜游,所交者皆匪类及父殁者。有言:不出三年,必倾家者。本仁闻之,仍置酒,召诸匪类饮,各赠以钱,而告之曰:‘我今当为支持门户,计不能与诸君游也!’由是,闭门谢客经营农业,于所居大业堂侧拓创敬业堂宅,广厦百余椽,良田千亩,遂成一镇巨室。”看来这又是一则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沈本仁其人其事及其功过且不去评说,他毕竟建成了并留下了一座人文景观。如今,“沈厅”尚设有酒家,在古色古香的厅堂摆开圆桌,“沈氏家宴”菜单上列有万三蹄、韭菜白蚬、水晶虾、三味圆和莼丝鲈脍等佳肴,你可以美美地品尝名闻遐迩的周庄饮食文化。

第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