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国道德之大原(1912年)

一曰报恩。报恩之义,各国教祖哲人,莫不称道,至其郑重深切,未有若吾中国者也。凡管一国人心之枢者,必在其宗教。宗教精神所表示,恒托于其所崇奉之神。世界各国宗教,无论为多神教、为一神教、为无神教,要之,其崇奉之动机,起于为自身求福利者什八九。独吾中国一切祀事,皆以报恩之一义贯通乎其间,故曰,夫礼者,反本报始不忘其初也。又曰,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祖先之祀无论矣。自天地、山川、社稷、农蚕、门溜、井灶、雨师、风伯、先圣先师、历代帝王、贤臣名将、循吏、神医大匠,凡列于大祀常祀者,皆以其有德于民,或能为民捍难者也。下至迎猫迎虎,有类于埃、希蛮俗之兽教,然亦皆取义于祈报,与彼都精神绝不相蒙。西人动诮我以多神,谓在教界未为进化,殊不知我之教义,以报恩之一大原则为之主宰。恩我者多,而报不容以不遍,此祀事所由日滋也。既本此原则以立教义,故以此教义衍成礼俗、制成法律,于以构造社会而维持之、发达之,其所以能联属全国人使之若连环相缀而不可解者,此其最强有力之主因也。是故恩增于家庭,报先于父母,推父母所恩而及兄弟,推父母之父母所恩而及从兄弟,如是递推,衍为宗族。宗族者中国社会成立一最有力之要素,而至今尚恃之以为社会之干者也。又念乎非有国家,则吾无所托以存活也,故报国之义重焉。然古代国家统治权集于君主,国家抽象而难明,君主具体而易识,于是有忠君之义。然我国之所谓忠君,非对于君主一自然人之资格而行其忠,乃对于其为国家统治者之资格而行其忠,此其义在经传者数见不鲜也。故君主不能尽其对于国家之职务,即认为已失统治国家之资格,而人民忠之之义务,立即消灭。故曰,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未闻弑君。手足、腹心、草芥、寇仇之喻,皆自报恩来也。至于所以报社会之恩者,为义亦至周洽,故对于先哲明德,其崇拜服从之念极强,而不敢轻有所议,虽思想进步,未尝不缘此而小凝滞。然其所以能养成国性如此其深固者,亦赖是也。其在并时人,则朋友之交,列为五伦之一,而所以结合者亦恒在恩义。一饭必报,许友以死。我国人常有此美德,他国莫能逮也。要而论之,中国一切道德,无不以报恩为动机。所谓伦常,所谓名教,皆本于是。夫人之生于世也,无论聪明才智若何绝特,终不能无所待于外而以自立。其能生育长成,得饮食衣服居处,有智识才艺,捍灾御患,安居乐业,无一不受环吾身外者之赐。其直接间接以恩我者,无量无极。古昔之人,与并世之人,皆恩我者也。国家与社会,深恩于无形者也。人若能以受恩必报之信条,常印篆于心目中,则一切道德上之义务,皆若有以鞭辟乎其后,而行之亦亲切有味。此义在今世欧美之伦理学者,未尝不大声疾呼,思以厉末俗,而为效盖寡,盖报恩之义未深入人心也。吾国则数千年以此为教,其有受恩而背忘者,势且不齿于社会而无以自存。故西人有孝于亲、悌于长、恤故旧、死长上者,共推为娴拢在我则庸行而已。吾国人抱此信念,故常能以义务思想,克权利思想。所谓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非必贤哲始能服膺也,乡党自好者,恒由之而不自知。盖彼常觉有待报之恩,荷吾仔肩,黾勉没齿而未遑即安也。夫绝对的个人主义,吾国人所从不解也。无论何人,皆有其所深恩挚爱者,而视之殆与己同体。故欧美之国家,以个人为其单位,而吾国不尔也。夫报恩之义,所以联属现社会与过去之社会,使生固结之关系者,为力最伟焉。吾国所以能绵历数千年使国性深入而巩建者,皆恃此也。而今则此种思想,若渐已动摇而减其效力,其犹能赓续发挥光大与否,则国家存亡之所攸决也。

二曰明分。记称《春秋》以道名分。《荀子》称度量分界,恒言指各安本分者谓之良民。《中庸》述君子之德,则曰素位而行,不愿乎外。分也位也,所以定民志而理天秩,我国德教所尊论也。而或者疑定分则显悬阶级,与平等之义不相容;安分则畸于保守,与进取之义尤相戾。殊不知平等云者,谓法律之下无特权已耳。若夫人类天然之不平等,断非以他力所能铲除。《孟子》不云乎: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蓓纾或相什伯,或相千万,比而同之,是乱天下。故全社会之人,各如其量以尽其性,天下之平乃莫过是也。夫治乱之名,果何自名耶?有秩序,有伦脊,斯谓之治;无焉斯谓之乱。欲一国中常有秩序伦脊,则非明分之义深入人心焉,固不可也。分也者分也。言政治者重分权,言学问者重分科,言生计者重分业。凡一社会必赖多数人之共同协力,乃能生存发达。全社会中所必须之职务,无限无量,而一一皆待社会之个人分任之。人人各审其分之所在,而各自尽其分内之职,斯社会之发荣滋长无有已时。苟人人不安于其本分,而日相率以希冀于非分,势必至尽荒其天职,而以互相侵轶为事,则社会之纽绝矣。夫人类贵有向上心,苟其无焉,则社会将凝滞不进。安分之念太强,则向上之机自少,此固无容为讳者也。虽然,向上心与侥幸心异。向上心为万善所归,而侥幸心实万恶所集。全社会皆习于侥幸,则人人失其安身立命之地,社会之基础,安得而不动摇?夫我国近年来受种种恶潮所簸荡,士大夫之习于侥幸者滔滔皆是。今日横流之祸,半坐是焉。犹幸明分之义,数千年来深入人心而国之万民,咸守此以为淑身处世之正则,上流社会之恶习,其影响不甚波及于国民全体。故政治虽极泯棼之象,而社会之纲维,不至尽弛。盖吾国中高等无业游民这一阶级,指官吏及近世所谓政客。其与一般善良之国民,联属本非甚密,而其恶空气之传染,尚非甚速也。英儒巴尔逊所著国民性情论,尝比较德法两国人种之长短,谓法国常厌弃其现在之地位,而驰骛其理想之地位,理想之地位未可必得,而现在之地位先丧失焉。德人反是,常凭借其现在之地位,以求渐进于其理想之地位,故得寸得尺,日计不足而月计有余也。由此观之,得失之林,可以睹矣。《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夫分也者,物之则也。吾国伦常之教,凡以定分,凡以正则也,而社会之组织,所以能强固致密搏之不散者,正赖此矣。

  • 下一篇 (12)
  • 上一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