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议论文阅读指导

也谈“么”与“吗”字


蓝色枫林轩

  貌似本人几百年都没发文了。很久以前的一片周记,很晚了,我在把它一个字一个字地打下来,我很认真写的,只修改了一些字词而已,同时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够有耐心的看完。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如果有人问什么人的汉语学得最好,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说,当然是中国人咯,汉语是他们的母语嘛!  
    
  当然,我并不否定这种说法,只是我们这些汉语最好的中国人却会时不时犯一些明显的汉语错误。  
     
   记得有次做语文作业时,有这样一道材料辨析题,讲的内容时各种媒体上经常可见“绯闻”一次,而且甚至一些著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都经常将“绯”读成“fěi ”,但其实“绯”的正确读音是“fēi  ”,第一声而不是第三声。包括一些高素质的大学生都经常读错,其实这倒并不是说他们的水准过低,而是他们受社会上其他人的影响,别人这么说,他们便也跟着犯错,也就读成“fěi ”,当然这只是音调的差异,还有很多正确音节都被读错。  
    
    
   诸如“弦”,xián被读成xuán,“给予”中的“给”被都成gěi,“主角”中的“角”,jué被读成jiǎo……这些经常被别人读错,而更多人则是受电视媒体中的错误读音的影响,也误认为那样读没问题。而且我记得就连语文老师您自己也曾好几次在课堂上将“给予”中的“给”被都成gěi(我只是觉得一般人不该犯这种错误,作为语文老师更不应该犯这种错误。)  
     
   
   我是个喜欢考究喜欢质疑的人,再换几个星期一直在学习古文,发现古文中的很多字音节就容易被读错,比如说,”欲止不内“,nèi 应该读成nà ,“欲王关中”中的“王”应该读wàng而不是wáng,想这些都是我们极易读错的字。下面我想重点谈谈一个被很多人都读错的字。  
    
    先来看一个句子,“孔乙已,你当真不识字么?”此句出自鲁迅的《孔乙已》,看似平常但却又不平常,如果按照我们今天的逻辑,在正式文体中,这个句子以你应该说成是“孔乙已,你当真不识字吗?”,而此种的差别就在于最后一个字是“么”而不是“吗”。  
     
   
  细心的人会发现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里,凡是一般疑问句中最后一个结尾的字都是“么”而不是“吗”,当然不止是鲁迅,其他很多和鲁迅处于同一时代的文学家,如矛盾,曹禺等,那个时期的作家的文章里似乎都没有“吗”这个字。  
  而他们是影响中国的文学发展进程的文学家,他们的文学作品至今仍然为我们中学生所阅读欣赏,他们的文章大多无改动。只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我每次浏览网页时总能看见很多人倾向于用“么”字替代“吗”字,而且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越来越普遍。一个个都舍弃“吗”改用“么”字,只是我一直觉得这是种很愚蠢的做法。  
    
   
  哦,你们是在返古吗?在一般疑问句中,结尾的“么”的读音并不是“me”而是“ma”,和“吗”字完全一样。但似乎很多人,大部分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最看不惯的是很多人在口语中也这么“返古”地说话。  
  他们会很“正经”地问你,“你好me?”“是me?”她没来me?”,完全摒弃了“吗”字。  
  我只想说,他们很愚昧,至少是很无知。  
    
  我并非否认“么”字有与“吗”字相同的用法,只是“么”字用于疑问句的年代过于久远。翻开一本《西游记》或是《儒林外史》等明清小说,我也能经常看见里面不是“吗”字而是“么”字。这的的确确也是一种规范的用法,只是我认为用“么”字进行疑问应该停留在新文化运动前的那些年代。  
  在春秋远古时期,一般疑问句中并无“么”亦无“吗”,如“传不习乎”,用今天的话来注解的话,那个“乎”就要被换成“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复习吗?”,而在今天,绝对不会有人会说“你好乎”“是乎”诸如此类让人贻笑大方的话。  
    
  就像“我”这个字的变迁一样,我们阅读的古文言文中,如《论语》中,常见的是“吾”而几乎没有“我”这个字,再以后随着朝代和历史的推进,随之出现了“予”“余”等与“我”一样用法的字。  
     
  而在今天,有谁会说“余今天生病了”“余今年6岁了”之类不规范的话呢?  
     
  我相信明代清代的小说中,以及鲁迅小说中一般疑问句中的“么”字在小说作者心中认为都是读作“ma“而不是“me”的。  
     
  旧事物必然要为新事物更替,在新文化运动后的今天,我们的正式疑问的字是“吗”而不是“么”或“乎”。可以想象,当初造“吗”字时,为了不影响人们的习惯,没有改掉读音,只是换了字型,免得在文体中出现了太多的“么”字引起混淆。  
     
  而偏偏就有哪些“新新人类”,那么喜欢标新立异,喜欢“返古”,喜欢用“么”字来代替“吗”字,只是你们用“么式疑问句”时,心里是读作“ma”的吗?只觉得这种用法很新鲜,很多人都这样“标新立异”便随大流,简直是愚昧无知!  
     
  我们都华夏儿女,是中国人。我们理应学好汉语,规范自己的语言,努力传承并弘扬我们的母语,而我们倘若连这么基本的多音字都错读,然后误导更多的人,我们还如何发扬光大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还怎么面向世界?  
     
   
  我最看不惯那些“新新人类”,一本正经地用“么式一般疑问句”来说话,既误导自己也误导别人。最鄙视那些明明知道“么”字是读作“ma”却还偏偏在打字时用“么”字,还一本正经的打字时打“me”字。白痴,那我也只能这么说,他们是在一味的歪曲母语,这叫故作姿态。  
     
  那些非“么”字派的人往往就这样被影响,也觉得这样说话好新鲜,于是也开始摒弃“吗”字勇气“么”,如今看很多杂志上都有这样的“么式疑问句”,仅仅觉得很新鲜就随大流,而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犯错误,也不知道会影响多少人,会有多少人会跟着他们开始说“么式疑问句”,一个个都开始“歪曲母语”,尽管他们并不知道。  
   若你这么跟他说,“你应该说‘吗’,这样说话时不规范的!”  
     
  呵,他们会拿出鲁迅的书,指着那一行行经典的“么式疑问句”一本正经地说,“谁说不规范,鲁迅都这么说,她的话就是经典,”然后很“酷”的接一句,“不是me?”  
    
  哦,是吗?那鲁迅还曾这么说过呢,“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想别人都知道这里的“罢”字相当于“吧”,是读作“bā”,第一声,而不是第四声bà。那么是不是在今天,你们也学着鲁迅老爷子一样,也说说“罢”,也全部把汉语中的“吧”全部换为“罢”?也引用经典啊!这种用法规范吗?  
    
  呵,他们这些人不是引用经典,而是扭曲了经典!  
   
  其实写了这么多,还是因为不希望看见更多的人继续对汉语产生误解。因为看不惯那些在今天还摒弃“吗”,用“么式一般疑问句”的人。  
  至少,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该热爱母语,正确对待母语,不歪曲母语不是吗?  
    
 PS:当我打完的时候,看见周记本上老师的评语:  
  “看法很好,意见表达得特很好。老师会尽力做到最好,谢谢你的指正!”  
  希望那些没有被误导的人们不会再被误导,那些被误导的人能够正确认识汉语,不去歪曲它。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不是吗,共同爱护并发言我们的母语。  
      
   
 
 
位置:精品区   年级:高中1 关键字关于么和吗字
作文id:482473 来源:原创 字数:2603 投稿日期:2010-3-14 1:39:00 点击:
  VAMPIRE13 点评
推荐3星:[山妹]2010-3-14 2:12:58
精品推荐人:CYW951127---- By VAMPIRE13 2010-6-23 11:21:16

 网友打分:(综合分:)
 欢迎你投下宝贵一票(不能更改,入门级不能打分,选择收藏将进入我的珍藏)。
+2收藏 精品
+1还行 发表
-1真糟 退稿
   发表评论 
搜索更多作文:“也谈“么”与“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