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作文 - 高考作文指导 - 正文*

古文阅读与解题

2014-5-10 21:16:23
”如果把“下”译为“俯下身子”、“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就错了。 
(2)译出字词的活用义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要译成“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句中“美”由原先的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认为美”,“私”由原先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如果译文没有体现这种变化,就错了。 
(3)要译出某些虚词的语气 
例如“技盍至此乎!”(《庖丁解牛》)译文①技术非常高明译文②技术怎么高明到这样的地步。“盍”在句中表达一种强烈的赞叹语气,而译文①译成一般陈述语气,大大削弱了原句的赞叹力度,而译文②则十分贴切译出原文的语气。一般说来,实词译得准,能传真虚词译得好,能传神,但要达到传神境界,实属不易,但做为教学方向,可深思力求。 
(4)注意译文的规范与简洁 
译文规范,即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直译原句,遣词造句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规律。 
如“君子哉若人”(《论语•公冶长》)按古汉语语序译是“君子啊,这个人!”但这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应译为“这个人是君子啊!”所谓译文简洁,指译文不得?唆,拖泥带水。例如2002年高考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译文是“到死的那天,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有些考生译文冗长,加上许多无关的内容,既不准确也不得体而因此失分。 
4、赏析作品中的形象意义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与时政热点不无联系,设题内容有以下几种倾向: 
(1)表现人物除恶打黑当仁不让 
(2)表现人物勤于政务孜孜不倦 
(3)表现人物用兵神算锐不可当 
(4)表现人物怀柔有方夷狄归顺 
作品中的人物或文官或武将都以肯定颂扬正面立论为主导,为此命题人通党采用与题干无关的信息“鱼龙混杂”以假乱真而迷惑考生。 
例如2001年高考第15题:以下句子分别偏为四组,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便老弱女子乘城。③遗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成语“兵不厌诈”义即“作战时不排除使用欺诈策略手段迷惑对方。”据此可以排除①项(燕王行为),A、B项不可选,⑤、⑥项都是“田单用计的结果而非用计手段”,故排除D项,答案为C。一般说来,解答此题,可用反问思维法去排查与题干无关的项,即可快速准确选中答案。 
5、综合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此题为文言阅读最后一道题点,侧重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全面把握,一般说来通常有两种没题陷阱。 
(1)无中生有:选项中所陈述的信息内容在文章中压根就无,纯属子虚乌有,而命题人却有意识地利用句子中部分有多种义项的实词来个移花接木,让学生不知所措。说明白些其实质仍然是查检字词。 
例如《元史.儒学》有这么一段话“程万海方显贵里,其家气焰熏灼,即违法,不不敢呵问,其树外门,侵官道,长孺亟命撤之。”命题者这样表述“……长孺秉公执法,亟命权贵程万海砍掉侵占官道的门外大树。”学生没有读透末字“撤”的意义,很显然“长孺不是撤树”(文意不通),而是“撤去他侵占官道而修建的外门。”命题人巧将文中的“树”译成名词“门外种的树”,却不知在这里是动词“建造”。因为设题十分精巧,陷阱隐蔽极深,考生若不细致分析上下语义,深入思考,极易上当。 
(2)混杂信息: 
命题人往往将某人为官前后的政绩,或一个人在不同地点的行为,或多个人的行为品质混杂一团以惑视听。考生在作答思维时由于对原材料信息把握不准容易在视屏上出现“雪花点”如同电视收视屏上出现的干扰信号,觉得表述的信息似是而非却又难以判定,最终凭运气。会形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没有读透文章。因此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克服草率麻痹的通病,对有设点的文中信息的阅读宜细不宜粗,而在枝节情节上又不必过分搅缠而造成思维疲劳。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题由来已久,早在“文革”前,无论是高中文言文教学还是高考文言文考查,都被列为重点。恢复高考至今20几年来,高考试卷的命题形式与内容要求始终在不断的变化完善之中,但我觉得唯有文言文阅读这块天地,操作性极强,比较现代文学作品赏析,文言文阅读固然有一定的语言文字障碍难度,但学生的得分率却不低,其原因就是文言文阅读的实在可操作性。 
时下的热点是改革,今后的高考也必将与社会其他行业的改革同步而与时俱进。但无论如何改,文言文阅读考查内容是不会被删去的,这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璨灿明珠,改革仅在考查形式上的变化,今后的若干年内我敢断言,文言文阅读考查形式将逐步从客观选择的形式上解脱出来,而采用主观评析的形式,这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实际上也只有这样考查,才能真正检测学生的文言基本功。 
时代要求我们对文言文教学更加务实。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