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移步换形法


  移步换形法,亦称“移步换景法”。多用于游记性散文中的谋篇布局。“移步”,即观察点的变化;“换形”,即景物的转换。移步换形法,就是以游踪为线索,不断变换观察点,来描绘风光景物的写作方法。运用移步换形法,“移步”与“换形”同步进行,移一步,换一形,游踪多变,景物常新,步步将读者引入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之中,令读者流连忘返。作者以“移步”为序,不断“换形”记游,可使文章线索分明,方位清晰,使所绘景物生动逼真,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运用移步换形法时,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切忌千人一面。而且从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具体景物,不但要各具特色,还要通过对这些具体景物的描述,反映出景物的总体特征和面貌,使之和谐一致。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写瞿塘峡,通过写峡门“悬崖绝壁”、峡口“云海茫茫”、峡顶“蓝天浮云”、远处“层峦叠嶂”、近处“山峦碧绿”描写了瞿塘峡的险峻壮美;写巫峡,通过描写峡口的“云蒸霞蔚”、第一峰的“山如斧削”、美女峰的“细石耸立”、画廊的“迂回曲折”,写出了巫峡的幽深秀丽;写西陵峡,通过写泄滩的“江水奔腾”、青滩的“波涛汹涌”、空岭滩的“乱石林立”,写出了西陵峡的滩险流急。所有这些具有不同特点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长幅三峡画卷,使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这不仅使人得到“江山如此多娇”的美的享受,而且使人领略生活的美、斗争的美。
 
  优秀例文
 
  闻一多纪念馆参观 记
 
  自闻一多纪念馆开馆以来,我一直惦念着前往参观,直到国庆前夕,这一心愿才得以实现。
  这一天,我邀约家人和朋友,趁着节日的游兴,乘车穿过张灯结彩的丽文大道和车站街,来到了城东著名风景区——凤栖山下的清泉寺遗址旁。一个典雅别致、古朴庄重的仿古式建筑群体——闻一多纪念馆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闻一多纪念馆的设计与建造,真是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它北靠凤栖山,南临浠水河,占地面积虽然只有1200多平方米,但整体结构紧凑和谐——那花草树木的搭配、水榭楼台的布局、池塘湖泊的映衬,都是如此的恰到好处,再加上外围依山取势建筑的仿古围墙,整个儿就是一幅绝妙的水墨丹青!
  我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踏上横跨水面的七曲桥,首先赡仰屹立在纪念馆前草坪中央的闻一多先生铜像。这座通高3.9米、基座高1.4米的铜像,是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提名、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和王克庆教授共同设计铸造的。在徐徐轻风中,只见闻一多先生身穿长衫、手扶拐杖、深远的目光凝视着远方。栩栩如生的塑像把先生满腹经伦的学者气质和忧国忧民的战士性格,恰到好处地溶合在一起,让人注目留步、肃然起敬!
  等我们从遐想和沉思中回过神来,讲解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馆内的著名历史景点。他说,由于纪念馆选址在县城风景区内,所以闻一多铜像附近的文物和历史景点很多。铜像西面围墙边,傍山有一石窠,石窠下面泉水叮咚,长年不断,那就是以茶圣陆羽的名字命名的“陆羽茶泉”。他还手指铜像前面的水池和水井说,别看这水池其貌不扬,其实早已名传四海。晋代书圣王羲之游览清泉寺时,曾在这池中汰笔写字,后人将它取名为“羲之墨沼”。这口水井,就是著名的清泉井,它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传说这井水清澈甘甜,冬暖夏凉,喝了能祛病消灾、益寿延年,被人们誉为神水。著名的清泉寺就是由清泉井得名,如今的清泉镇则是由清泉寺而得名。讲解员说,这池沼和古井,一方一圆,一大一小,如两块仰天宝鉴,藏日月、映苍穹,让它们与铜像长相厮守,其目的,就是要以此来映衬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听完历史景点的介绍,我们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缓缓地走向纪念馆主体工程——闻一多生平事迹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正门上方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闻一多纪念馆”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两侧是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李维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先生题写的挽联。
  走进展览厅,我们便被磅礴辉煌的气势所感染,这哪里是展厅,简直就是一座艺术的殿堂!但见正面墙上先生后人立鹏夫妇精心创作的巨幅壁画《红烛序曲》,高4米,长14米。黑发蓬松、口衔烟斗的闻一多先生凝思于红烛燃起的熊熊烈火之中,旁边隐显出腾飞的凤凰。这幅构思新颖的凤凰涅?图,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坚持真理、追求光明、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在参观中,展厅讲解员特别向我们提到了安放在序厅中央的大理石地碑。这座体积为1.04立方米的地碑上面没有刻字,只是淡淡有一些水波纹。碑上放着28只特制的小红烛,就如同传说中的太空28星宿,象征着红烛精神光照宇宙,环照整个序厅。只见画中有烛,烛自成画,烛画一体,相映生辉,好一幅悲壮凝重的《红烛颂》!
  往左走出序厅,我们依次参观了四个展厅。四个展厅共六个部分:(一)风华少年,佼佼学子;(二)华厦红烛,一代诗骄;(三)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四)拍案而起,血洒千秋;(五)精辟书画,游心佳作;(六)人民英烈,永垂不朽。用大量珍贵图片、文史资料、诗文手稿和部分遗物,再现了先生48年人生道路的光辉历程。参观中,我们也领略到闻一多展馆的布置风格:四个展厅全部采用全国独一无二的碑林式结构,共安放高2.4米、宽1.2米、厚0.2米的白色木质骨架展碑54块,展碑之间装有烛型壁灯,既体现了先生颂扬红烛精神,也寓意爱国红线贯穿先生短暂的一生。
  从闻一多纪念馆出来,已是夕阳西下,彩霞满天了。谈古论今,浮想联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宋代文豪苏东坡游览清泉寺时留下的《浣溪沙》来:“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此时此地,我们的心,我们的血,我们的整个躯体已完全被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和精神所感染。作为学者,他那精益求精、“前无古人”、刻苦钻研的精神;作为战士,他那坚持真理、“拍案而起”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令我们钦佩不已。我们仿佛亲耳聆听到毛泽东同志发出的伟大号召:“我们要写闻一多颂。”
  闻一多,浠水人民的骄傲!
  闻一多,中国人民的骄傲!(陈小雪)
 
  例文评析 
  这篇文章,采用移步换形法,记叙了作者参观闻一多纪念馆的经过,描写了纪念馆的景物,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崇敬、歌颂之情。作者是为“实现心愿”趁着节日的游兴乘车来到坐落在浠水县城东著名风景区内的闻一多纪念馆参观的。文章在整体介绍了纪念馆的南北朝向、占地面积、结构布局,称它是“一幅绝妙的水墨丹青”之后,以“移步”为序,不断“换形”记游:首先是“踏上横跨水面的七曲桥,瞻仰屹立在纪念馆前草坪中央的闻一多先生铜像。”叙述铜像的高度及其来历,描写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接着,介绍馆内的“陆羽茶泉”、“羲之墨沼”等景点,然后,“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缓缓地走向闻一多生平事迹展厅”。序厅正门上方是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馆名,两侧是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李维汉等题写的挽联。走进序厅,作者浓笔描写了正面墙上的巨幅壁画《红烛序曲》和序厅中央安放的有28只红烛的石碑。往左走出序厅,依次参观了四个展厅六个部分内容,缅怀了先生48年人生道路的光辉历程。最后,从纪念馆出来,抒发了“整个躯体已完全被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和精神所感染”的深刻感受。
  文章“移步”与“换形”同步,移一步,换一形,步步将读者引入闻一多纪念馆的诗情画意之中。读完本文,使人觉得如同亲历一般。(方是)
   
 
  
  • 上一篇 由远及近法
  • 下一篇 定点换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