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以小见大法


  以小见大法,亦称小中见大法,或称小题大作法。即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以小见大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物以揭示重大主题。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写的只是一个捕蛇人有关捕蛇情况的谈话,是平凡的生活小事,但却深刻地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重大主题。
  二是借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刻画典型形象。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文章刻画新媳妇这个典型形象,没有把她置于血与火的战场上去刻画,而是把她放在战场的后方,写了有关她的几个行动细节:把自己刚结婚用的荷花被盖在遗体上。为牺牲的小战士缝补肩上的破洞。这些细小的行动,作为人物性格的闪光点,强有力地展示了人物宽广而美好的心灵。
  运用以小见大法作文,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所选小事物、小片断、小镜头和生活细节,必须是最典型、最能突出主题的;二是要挖掘出小中的大,认真思索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优秀例文
    
  槐花飘香
  
  槐树,家乡的骄子,大道边,小路旁,沟沿,宅前,屋后,无不见你婆娑的身影,将一座古老而又崭新的山庄掩映于那翠玉般的万绿丛中……
  五月姑娘来了,又要走了,但她忘不了这北国妹子的深情,她扯下几缕云丝,用织完鸟语花香的纤纤细手,为槐树妹子织了几条喷香的白纱巾……
  是早谢的梨花重又开放,还是刚离去的白雪姑娘又回来了?漫山遍野,尽是怒放的槐花,白茫茫的,与蓝天绿水相映。春风轻拂,花浪滚滚,一缕缕清香沁人心脾,甜蜜蜜的,路上的行人忍不住多吸了几口,便酒醉般的在满天飘香之中蹒跚而行。
  “客家,走路辛苦啊!喝碗蜜吧,纯槐花的,正香呢,又甜又解渴。”养蜂的白胡子大爷敬上一碗槐花蜜,一碗农家的殷勤。“啊,不不,走乏了不想吃东西。谢谢大爷。”然而哪里经得住酿蜜人蜜一样的盛情?望着棕红色的蜜,望望棕红色的脸,终于一饮而尽。顿时,闷热全消,浑身舒服。“咋?给钱?客家,要是早几年么……可现在,谁在乎那块儿八毛呀!”客人只好怀着深深的谢意,告别好客的山里老汉,带走满嘴满身槐花的香气。
  早晨,槐花掩映的山村醒了。
  “进山去啊,采槐花去呢!”这是约伴儿的吆喝声。在以穷为荣的那些年月里,质朴的山里人在这时候总是争着抢着拥进山里;无论是三四十岁的汉子,还是刚过门的小媳妇;无论是不懂事的孩子,还是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全都拼命地拥进山里,扑向槐花。啊,槐花,你救过山里人的命啊!可是现在,人们邀约着走进山林,却多半是因为好玩,或者是为了解馋、尝鲜儿。如今进山的,是闲着的孩子、姑娘、媳妇,她们搭帮结伴,携筐带篓,拨开山雾,嘻嘻哈哈地钻进了香气馥郁的山林。槐林里热闹着哩!勤劳的蜂儿在花丛中哼着蜜曲儿,一边跳着迪斯科,一边忙着酿蜜。姑娘媳妇们的嘴是永远闲不住的。她们嘴里塞满了槐花,却堵不住那俏皮话:“嫂子哎,你心真狠哪!自己吃馒头,却给俺哥吃花团子!”小媳妇飞红了脸。于是,追逐着,嬉闹着,槐树林里充满着欢歌笑语……
  中午,巧手把面与槐花和在一起,蒸出一只只令人馋涎欲滴的花团儿。这色香味俱佳的花团儿哎,尝一尝,香掉牙,甜麻舌呢!男人们端着一碗花团子,坐在街心的老槐树下高声谈笑着,他们谈如今庄稼人的快乐,最近一期的《致富之路》,还有足球赛……
  “真甜!这花团子。”不知是谁冒出这么一句。
  “还香呢!这花团子。”也不知是谁应了一句。
  他们赞美的仅仅是花团子吗?不,他们赞美的分明是飘香的槐花,是被槐花熏香了的故乡,是飘溢着槐花之香的故乡的生活!(佚名)
  
  例文评析
  本文运用以小见大法,赞美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小作者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挖掘,为读者叙写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槐花掩映的山村”。写家乡农村,没有写亩产多少,也没有写办了多少村办企业,农民收入多少,盖了多少楼房,只写了家乡的槐树。
  写槐树的时候,写了槐花、槐香、槐蜜。也写人,但写人也围绕着槐花。孩子、姑娘、媳妇嘻嘻哈哈钻进香气馥郁的槐树林里“追逐着”、“嬉闹着”。男人们“坐在街心的老槐树下高声谈笑着”。就连吃也与槐花相连,“把面与槐花和在一起,蒸出一只只令人馋涎欲滴的花团儿”。文章就在“追逐”、“嬉闹”、“谈笑”声中揭示了今日农村一派丰衣足食、勤劳幸福的景象。写好一滴水,则可见到太阳。这正是以小见大法的独到之处。(方是)
  
  
  
  • 上一篇 宽题狭作法
  • 下一篇 双管齐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