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译序

译序

王光林

亨利.戴维.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梭罗的生活时代正好是商业和技术统治美国人生活的时代。梭罗的一生几乎全都生活在康科德,一个距波士顿以西约20英里的小镇,当时,这个地区跟美国其他地区一样,开始从农业转向工业,这点使梭罗感到十分不安。梭罗年幼的时候,铁路还没有建造,康科德是一个十分迷人而又宁静的地方,梭罗的父母经常带孩子们到康科德一带的森林里野炊,幼小的梭罗比较喜欢的一个地方就是瓦尔登湖。梭罗在康科德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康科德学院就读,后来还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哈佛大学。但是菲茨堡铁路的开通将康科德同别的地方连接了起来,这样一来,农民不仅可以务农,而且可以来来往往从事生意,甚至可以开采森林,运到波士顿去卖,赚取额外的生活补贴。梭罗一家也曾从事这方面的生意,合作开办了一个铅笔制造厂。梭罗很早就体会到,所谓工业化,实际上就是在剥削廉价的劳动。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雇佣黑奴在南方采摘棉花。梭罗的家有时成了黑奴的地下庇护所,梭罗本人至少就曾帮过一个黑奴逃往加拿大去争取自由。他曾亲眼目睹过,或读到过有关爱尔兰人和中国劳工建造铁路,饱受剥削的情况,对此,他感到极为愤慨。尤其令他感到愤懑的是,通过向西部扩张,不断扩展商业空间,这种工业化摧毁了自然资源及其本土文化。

1841年,梭罗应邀到他的邻居,朋友兼师长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家帮忙。当时爱默生已经是一个有名的美国哲学家和文人。通过与爱默生的接触,梭罗有心成为一名作家,而爱默生也帮他在超验主义的杂志《日晷》上发表了一些诗歌和散文。在此期间,爱默生也曾安排他去跟纽约的出版商进行接触,但是梭罗很快发现城市的环境难以容忍,于是重又回到康科德。

1845年,梭罗得到爱默生的许可,在瓦尔登湖滨拥有了一小块地,建造了一间小屋,并于7月4日搬了进去。他搬到湖滨的主要目的是想写《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一文,以纪念感情弥笃、业已去世的兄长约翰,并进行经济试验,看看是否能工作一天,休息六天,改变美国人一周工作六天的习惯。1846年2月4日,梭罗到康科德镇的演讲厅向他的同胞们做了一个报告,主题是“托马斯.卡莱尔及其作品”。演讲结束后,听众们提出, 他们更想听一听他在湖边的生活经历,于是他准备了一个讲座,题目就是“我的经历”,于1847年2月10日在康科德演讲厅作了这个演讲,结果大受欢迎,于是他开始着手, 将这个讲稿整理成一本书, 这就是《瓦尔登湖》。

在梭罗的作品中,有一个思想贯穿始终,这就是人生的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方式之间的关系。梭罗认为,大多数人都在拼命地追求着各种生活方式,但却失去了生活的真正目的,如果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用在生存这部机器上,那么留给生活本身的又是什么呢?一个好的生活需要多少生活方式?当然,人们对生活的观点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就不同,许多人并没有真的生活,很明显,大多数人只是在花费时间与思想来获得衣、食、住所,而不是精神上的慰籍。

那么,如何合理地运用时间呢?懒散与闲暇的区别又在哪儿呢?人们怎样才能获得健全的思想,又如何保证正确地认识现实呢?这些都是与生活的目的与手段有关的问题。在梭罗看来,闲暇不同于懒散,闲暇是自由的一种表现,人们要想正确地认识现实,就必须对自然进行详细观察。梭罗来到森林,为的就是探索自然,探索自然也就是为了探索自己,发现自我的价值①。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这是梭罗的作品中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梭罗自小就表现出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他非常喜欢希腊和罗马诗歌,东方的哲学和植物学。他热爱自然,不断探索森林和湖滨,观察植物和动物。他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就曾说过: “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完全自由——思想自由,行动自由。”② 因此,在《瓦尔登湖》中,他再三强调了这一点:所谓真正的美国,就是你能够在这个国家,无羁无绊地追求自己的生活。他关注的要点就是美国人心灵的空虚与精神的匮乏。他认为,只有从自由着手,才能写出最好的作品。他认为自己的最大财富就是自由,物质需求则退居其次。1845年7月4日,他离开康科德镇,来到附近的瓦尔登湖,这一天刚好是美国独立日,于是有人认为,梭罗之所以选择这一天,就是想向世人发表他的个人独立宣言,独立于社会。也有人认为,是为了纪念他去世的哥哥约翰。不管如何,他迈出了这意味深长的一步。住在湖边,他可以无羁无绊,自由地观看日出,日落,到了晚上,他也可以孤身一人,鸣笛赏月。他还可以描述鸟儿的歌声,追求一种完美的形象。

第 1 2 下一页
  • 下一篇 经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