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滕文公上-5.3

孟子

  孟子说:“与百姓有关的事是刻不容缓的。《诗经》上说:‘白天赶紧割茅草,晚上要把绳索搓,快快修缮旧房舍,开春就把谷种播。’老百姓的一般规律是:有固定的产业就会有一贯向善的心思,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不会有一贯向善的心思。假如没有一贯向善的心思,那歪门邪道,不守法纪,胡作非为,什么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人民。哪有仁爱之君在位,可以干出陷害人民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务必定做恭谨俭朴,对臣下有礼,向百姓征收赋税有定制。阳虎曾说过:‘要想发财就别讲仁爱,要讲仁爱就别想发财。’夏朝每家五十亩而行‘贡’法,商朝每家七十亩而行‘助’法,周朝每家一百亩而行‘彻’法,实际征的税率都是十分抽一。彻是抽取的意思;助是借助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没有比助法更好的,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贡法就是计量、比较几年的收成而定出一个税收的定数。丰收之年,粮食到处抛撒,多征收一点也不算苛暴,却征得不多;凶年饥岁,田里的收获连购买来年的肥料都不够,却一定要征足这个定数。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而使百姓整年地辛勤劳动,结果却无法养活自己的父母,还得靠借贷来凑足纳税的数字,以致使老老小小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哪里还算得上是百姓的父母呢?官员世代承袭田租收入的‘世禄’制度,滕国早就实行了。《诗经》上说:‘首先降雨到公田,然后再把私田泽。’只有实行助法才会有公田,从这篇《诗》来看,就是周朝,也是实行助法的。(百姓的生活问题基本解决后)要设立‘庠’、‘序’、‘学’、‘校’等来教育他们。‘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含有教导的意思,‘序’是训导的意思。夏朝叫校,殷朝叫序,周朝叫庠。至于(大)学三代都叫‘学’,(它们)都是用来向学生阐明并教导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伦常关系的。在上位者明白人与人的伦常关系,小百姓们在下面自然也就亲密无间了。如有能称王天下的人兴起,一定会来学习仿效的,这样就成为了称王天下者老师了。《诗经》上说:‘岐周虽是个古老之国,接受的天命却是常新的。’这是赞美文王的。你努力干下去,也可以使你的国家焕然一新。”

  滕文公派毕战来询问井田制度。

  孟子说:“你的国君将要实行仁政,经过挑选择派你来问我,你要努力呀!要实行仁政,必须要从划分和理清田界开始。田界没有划分理清,井田的大小就不均衡,作为俸禄所分的谷物就不能做到公平。因此,那些暴君和贪吏总是要千方百计把正确的田界搞乱。田界如果划分理清了,分配田地给老百姓,制定俸禄,便可不费气力决定下来了。滕国国土狭窄,但也要有执政的君子,也要有种田的百姓。没有执政的君子,便不能治理种田的百姓;没有种田的百姓,便不能养活执政的君子。建议你们在郊野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城实行自行缴纳十分之一的赋税。国卿以下的官吏各一定要有供祭祀用的圭田,圭田为五十亩;剩余劳动力就每人另给田二十五亩。(这样,)埋葬或搬家都不用走出乡里,每个乡同耕一井之田,平日出入互相友爱,防守盗贼互助互帮,一家有病人大家照顾,那百姓间便真正友爱团结了。(办法是:)每一里见方的土地为一个井田,一个井田共有九百亩,中间百亩是公田,八家各耕一百亩为私田,八家须共同耕种好公田;公田里的活完了,然后才敢去干私田的活,这样做就是为了使老百姓跟官吏有所区别。这只是井田制的大概情况;至于怎样做得更完善,更理想,那就得靠你的国君和你了。”

上一页 1 2 页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