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工农制造篇-茶文化的集大成者——陆羽与《茶经》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唐代的陆羽就是这门清淡高雅学问的集大成者。陆羽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被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职。后来为了躲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起源、茶区分布和生产经验。

陆羽21岁时决心写《茶经》,为此开始了对茶事的游历考察。他一路风尘,饥食干粮,渴饮茶水,经义阳、襄阳,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处,即与当地村老讨论茶事品茶鉴水,诵经吟诗,将各种茶叶制成各种标本,将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见闻轶事记下,做了大量的“茶记”。经过十余年,实地考察三十二个州,陆羽最后隐居浙江吴兴,开始对茶的研究著述,历时五年写成《茶经》初稿。以后五年又增补修订,这才正式定稿。此时陆羽已47岁,前后总共历时26年,才最终完成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文化的巨作《茶经》。

陆羽有着一个并不如意的童年,他是一个弃婴,相貌丑陋,还伴有口吃的毛病,在他的自传中这样记载着:“(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用语虽然诙谐,却也表现出他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无奈。

相传公元733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桥,忽闻桥下群雁哀鸣之声,走近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婴,男婴让严霜冻得瑟瑟发抖,智积把他抱回寺中收养。这座石桥后来就被人们称为“古雁桥”,附近的街道称“雁叫街”,遗迹至今犹在。

积公是唐朝著名高僧,与居住在附近的儒士李公感情深厚,积公就请李夫妇哺育拾得的弃婴,当时,李公夫妇的女儿李季兰刚满周岁,就依着季兰的名字取名季疵,视作亲生一般。可随着李公夫妇年事渐高,思念着故乡湖州,终于一家人离开了竟陵返回故乡。

此时的季疵已有七八岁年纪,回到龙盖寺后,在积公身边煮茶奉水。积公有意栽培他,煞费苦心地为他占卦取名,以《易》占得“渐”卦,卦辞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鸿雁飞于天空,羽翼翩翩,雁阵齐整,四方皆为通途。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字,以“鸿渐”为字。积公煮得一手好茶,让陆羽自幼学得了艺茶之术。12岁那年,陆羽终于离开了龙盖寺。此后,受过良好教育的陆羽在当地的戏班子里当过丑角演员,兼做编剧和作曲,受谪守竟陵的名臣李齐物赏识,去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直到19岁那年才学成下山。

陆羽生活的年代正值“安史之乱”,他随关中难民南下,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出于自小对茶艺的学习和爱好,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叶产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品泉鉴水的经验,撰下《水品》一篇,可惜今已失传。但同代文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里,曾详细地开列出一张陆羽品评过的江河井泉及雪水等共二十品的水单。如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书中还记载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子江畔,遇见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陆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闻说附近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佳,即令士卒驾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于半路上将一瓶水泼洒过半,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充兑。陆羽舀尝一口,立即指出“此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陆羽品尝后,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陆羽面前,告诉了实情。随后,陆羽的名声也就越发被传扬得神乎其神了。

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但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还是诗僧皎然。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皎陆相识之后,竟能结为忘年之交,结谊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继去世,其情谊经《唐才子传》的铺排渲染,为后人所深深钦佩。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思路。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

陈师道在《茶经序》里这样写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也就是说,陆羽是天下第一个写茶书的人,对茶事人事功不可没。

第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