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工农制造篇-奏响文明的序曲——蔡伦与造纸术

今天纸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纸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很难想象没有纸世界会是什么模样。在汉代以前的中国,书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这样的书显然极其笨重。还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大多数书是用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制成的;希腊人、罗马人和埃及人则喜欢用莎草纸。然而在那个时候,不管是牛羊皮纸还是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极大地限制了书籍制作的数量和流通的便利性,蔡伦则改变了这一切。

蔡伦的故事是这样的。汉章帝刘炟即位后,常到各郡县挑选幼童入宫。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太监,当时他约15岁。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于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黄门(宦官中职务较低者)。此后做黄门侍郎,掌管宫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安排就座等事。

蔡伦自幼聪明伶俐,善于观察思考,因正宫窦皇后无子,指使蔡伦诬陷章帝妃宋贵人“挟邪媚道”,好逼她自杀。宋贵人所生的太子刘庆被贬为清河王。窦后又指使人投匿名信诬陷章帝妃梁贵人,强夺其子刘肇为养子并立为太子。章帝于公元88年去世,10岁的刘肇登基,由窦太后听政。当然这一系列宫廷倾乱的内情是复杂的,蔡伦却因功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地位等同于九卿。永平九年(公元97年),窦太后也去世,由和帝亲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邓绥为皇后,蔡伦立即投靠邓皇后。邓绥喜欢舞文弄墨,蔡伦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

据说汉武帝批阅奏章,每次必须由两名大力士将奏章抬到龙案上去。这需要抬的奏章,就是由竹简编成的“册”。成语“学富五车”说的是战国时宋国的“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出门讲学访友,必带五牛车的书,后称某人有学问为“学富五车”。实际上,五辆牛车拉的全是竹简,它们合起来充其量不过几本长篇小说的体量。

针对竹简的如此不便,蔡伦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渔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轻薄、光滑、洁白、便宜易得、便于挥毫,将流行于世千百年的竹简木牍和丝质书写品尘封。蔡伦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受到和帝称赞,造纸术也因此而得到推广。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多沿用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时代宦官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其实古籍中已有记载,在蔡伦'发明'纸之前,已经有人使用纸张。《后汉书·贾逵传》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命贾逵选择成绩优秀的太学生两千人,奖给“简、纸、经传各一通”。这说明当时已用纸抄写书籍,这个时间早于蔡伦造纸近30年。《东观汉记》中只记有“蔡伦典尚方作只纸”,《东观汉记》的作者刘珍、延笃等人,都是蔡伦同时代的人,如果蔡伦发明了纸他们是不会不记载的。20世纪以来由于西汉古纸的发现,蔡伦发明纸的说法开始动摇,继而被否定。蔡伦虽然不是纸的发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纸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种说法可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完全不同。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绢丝样的“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第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