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清廉故事-王旦 选贤任能,廉俭自律

王旦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是宋真宗时期执政时间最长的宰相。其为人宽厚大度,处事谨慎,治家严谨,对子女要求严格,家风俭朴,不置私产,在做人与治家上为后人做出了榜样;为政廉洁自律,深谋远虑,推贤进士,知人善任,忠心为国,公而无私,不以权为子女谋私利,为稳定北宋局势做出了贡献。

王旦一生为官近四十年,其中任宰相就达十二年之久,清廉,不贪、不骄、不奢,朝政清明,百姓安居,国家太平,史称“太平良相”。宋真宗在位一共二十五年,王旦在朝廷就连续不间断地干了十八年,其中十二年是宰相,有六年仅王旦一个宰相,可见宋真宗对王旦的信任和倚重,以至“帝久益信之,言无不听,凡大臣所请,必曰:‘王旦以为如何?’”贤才难得,贤才须德才兼备,“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王旦人品、德性极为突出,堪称一流,其德操修养与人格魅力仍令今人叹服,特别是他的为政之道及廉洁自律,忠心为国、公而无私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1、崇尚儒学,忧国忧民

王旦是科举出身,进士及第,对孔孟学说信奉甚笃,在当时是公认的儒臣。宋朝初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者财产满布州城,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每逢灾荒,富豪户便乘机抬高粮价,逼迫农民卖地买粮。当时任郑州通判的王旦深以为忧,上书宋太宗建议在全国建“常平仓”,粮价低时储粮备荒,粮价高时卖出,以调节市场粮价,防止富商乘机盘剥农民。此奏获准,兼并土地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这是王旦辅国安民方略的第一次尝试。

北宋最初几个皇帝统治时期,北方辽国日益强盛,构成了对宋朝的严重威胁。宋太宗两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后,宋对辽逐步转为守势,辽对宋却开始展开攻势。当时北方民众被辽兵掳获甚众,王旦曾上书宋真宗说:“国家富有四海,平时耗费动辄亿万,现在百姓正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何不拿出几十万金帛将他们赎回?”此议虽未获准,但可以看出王旦的忧国忧民之心。

王旦在与辽、夏的和谈外交方面,显示出超人的智慧,虑事长远周密,处理得有理、有利、有节。宋辽议和后,辽又突然提出在每年应给的银绢之外,再借一些钱。王旦一眼看出这是辽故意来试探宋朝的态度,于是决定借给辽银绢各三万,并说明要在下年应给的数额中扣除,这样既回复了辽的无理要求,又使其找不到挑衅的借口。第二年,王旦又令人晓谕辽方:上年所借钱物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再扣除,今年仍按所规定之数照给,下不为例。这一有理、有利、有节的做法,使辽无隙可乘,找不到内侵的理由,辽主深为折服,感叹:“大宋朝中有能人!”

2、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在识别人才方面,王旦独具慧眼。王钦若是一个善于耍两面派的人物,他在外辱面前坚持逃跑,在皇帝面前竭力邀宠,对忠良之臣百般诋毁。史称北宋朝中有“五鬼”,王钦若就是“五鬼”之首。就是这样一个世所公认的奸诈之辈,却一度得到宋真宗的厚爱。宋真宗欲启用王钦若为宰相,王旦坚决反对,他说:“钦若遇到陛下这样的明君,得到的恩惠已经不算少了。大宋朝中还没有南方人执掌国政的先例。虽然古语说任贤不讲籍贯,但起码必须是贤人。我作为宰相,不敢轻易说人坏话,可这是朝中大臣的共同看法。”由于王旦反对,宋真宗才打消了任王钦若当宰相的念头。对寇准,王旦却是另一种态度。寇准被免去枢密使职务后,曾请求王旦向皇上推荐让他当宰相。王旦很吃惊,回答说:“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寇准很感遗憾,心有芥蒂。王旦死后,寇准很快被任为宰相,宋真宗告诉寇准,让他做宰相是王旦推荐的。原来王旦病重时,宋真宗曾派人把王旦抬进宫中,当面问他今后谁可担任治国重任。王旦说:“除寇准外,我不知道还有谁可当此重任。”寇准听说这一情况,感慨万端,自愧不如王旦。

有一年,王旦以景灵宫朝修使的身份去兖州,宦官周怀政同行多次要私见王旦,王旦却一定要等到其他人在场,才穿戴整齐在大厅见面,说完事情就走,从不与之私谈。很多人对王旦此举不理解。后周怀政因私结党,事败被杀,大家才知道王旦对周怀政早有了解,怕涉嫌受牵连才有意疏远之。

王旦任人唯贤,宽宏大量,尊重人才,不以权谋私,而以江山社稷为重。他不计较个人恩怨,推荐人才,持慎重态度,既不盲目定论,也不求全责备。对那些言语间流露出才华或一向知名的人,他不忙于推荐,而是先暗中察其言行,日后再叫来谈话,询问对朝政利弊的看法,有的则让写成文字呈上,从中选出较为优秀的,暗中把名字记下来。以后其人再来,则不与见面,只是到了需要提拔任命官员的时候,就秘密地写上三四个人的名字交给皇帝,由皇帝亲自决定是否录用。王旦推荐人,不图被荐人报答,外人很少知道内情。王旦死后,史官撰修《真宗实录》,检阅内廷保存的奏章底稿,才发现朝中的官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王旦推荐提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