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清廉故事-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情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这就是被后世尊崇为忠臣楷模的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诸葛亮还是千古传颂的以身作则、廉政勤政的典范。

公元207年,诸葛亮二十七岁,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二十七年。刘备去世、刘禅即位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在蜀国位极人臣,功高如山,仍能谨慎从事,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钱财,正确对待荣誉,正确对待自己,严格要求子女,终生崇尚俭朴,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1、正确对待权力

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继续“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悉心辅佐刘禅。当权臣李严为了讨好他,力劝他接受“九锡”、晋爵封王时,诸葛亮拒加“九锡”并作书规劝李严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不要妄自尊大。这种不追求一己之私、一心为国的凛然正气,感人至深。

2、正确对待钱财

文不贪财,武不怕死,这句话反映了传统中国人对为政者的道德期待。做官向来就有为公和为私之分,是否为私,通过亮亮家底、晒晒收入来判断虽稍简单,但确切中要害。诸葛亮平时生活俭朴,以一国之相做到“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在古史记载中,诸葛亮是古代官员中自主申报财产的第一人。他病重期间,向刘禅呈上一份关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奏表,《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在表中,虽寥寥数言,诸葛亮把自己的家产、收入来源汇报得一清二楚:总财产是八百棵桑树和田地十五顷,来源“悉仰于官”,也就是只有薪水收入;“无别调度”,澄清不存在灰色收入;“不别治生”,表明没有以权谋私、借名“开公司”做生意。而这份财产申报报告也经得起监督,“及卒,如其所言”,并非“作秀”。

3、带头丧事从简

诸葛亮不仅生前生活俭朴,也是丧事从简的倡导者和带头人。他“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在厚葬成风、讲究豪奢的三国魏晋时代,简短的“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三句话至真至诚,惊世骇俗,感人寰,泣鬼神,成为千古之典范。吴天府《诸葛武侯·七古》诗云:“骊山穿穴亿万费,七十二家滋疑忌。何如此冢卧空山,万岁千秋人洒泪。”对比秦始皇的劳民伤财以及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的心机用尽,其品格之高洁、境界之悠远,不言自明。

4、正确对待荣誉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陇西、南安等二郡降蜀,收纳了长于军事的姜维,打下了冀城,他的部属纷纷向他祝贺。诸葛亮不仅不以为喜,反而心有愧疚,写了《谢贺者》,表达了他对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无限惭愧之情。“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真是自古知兵非好战,面对纷至沓来的道贺者他想到的是天下的苍生。

5、正确对待自己

诸葛亮有着磊落的胸怀。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但他作为主帅,也主动承担了责任。诸葛亮特上疏刘禅,请求给予自己贬官三等的处分。他在疏中诚恳地检查了自己“明不知人”、“授任无方”,以及身为三军主帅而“不能训章明法”等过错。在政权建设中,诸葛亮还特别注意“集众思,广忠益”。对于向他提过意见的部属,诸葛亮十分看重他们。曾诚恳地劝止诸葛亮自校簿书的杨颙,官职并不高。他去世时,诸葛亮写信表达哀悼之情,并“垂泣三日”。王安石为此作《感旧》诗:“恸哭杨颙为一言。”

6、严格要求子女

第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