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清廉故事-杨震 暮夜却金,一尘不染

杨震前后所上奏章婉转诚恳,切中时弊,但汉安帝对此一点也听不进去,而且产生了厌烦不满情绪,不仅不采纳杨震的忠谏,还把奏章拿出来给乳母王圣等人看,这一方面加深了这些人对杨震的憎恨,另一方面,这些人认为有皇帝的庇护,其行为更加骄横放纵。宦官佞臣樊丰、周广等乘皇帝外出东巡泰山之际,编造假诏书,大兴土木,争相扩建自己豪华的房屋,也被杨震察觉。杨震拿到假诏书,准备在皇帝回京时告发。樊丰等人得知后,惊慌不安,恨之入骨,但因杨震是当时名儒,名声很大而不敢直接加害于他。于是就谋划陷害杨震,诬告他对皇帝不满,有怨恨之心。昏君汉安帝也不辨别清浊善恶,下诏收回了杨震太尉印绶,罢免了杨震的官职。樊丰等人对此还觉得不够解恨,就请耿宝再上奏章,诬陷杨震对朝廷收缴他的印缓心怀怨气,有不服处置之罪。汉安帝于是下诏遣送杨震回归故里。杨震接诏后,立即动身返乡,消息传出后,京师为之震动。以前的同僚、部下门生及亲朋好友在城西凉亭为其送行,群情激愤。杨震慷慨悲愤地对众人说:“人都有一死,我不在乎。但我痛恨的是,对那些狡诈奸猾的贪官污吏却不能加以诛杀清除;我厌恶的是,对祸国乱政的淫乱女人却不能加以禁止杜绝。我死后,要用下等杂木做棺材埋葬,只要裁一块能盖住尸体的布单就行了,不要运回祖宗坟墓,不要祭祀。”一代忠臣,悲愤不能为国诛除奸臣,怀着满腔忧愤服毒自尽,以身殉国。后来,樊丰等人还派人在陕县截住了杨震的灵车,不准运回本籍,并将灵枢露停道旁,任之日晒雨淋。杨震的几个儿子则被罚做苦役,广大百姓无不为之垂泪。

杨震去世的同年冬天,汉安帝驾崩,汉顺帝即位,处死了罪大恶极的樊丰、周广等奸臣贪官,为杨震申冤昭雪,并任命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官,用三公的礼仪改葬杨震,也算是给这位社稷忠臣的在天之灵一丝慰藉。改葬这天,远近百姓络绎不绝都来参加葬礼,以纪念这位清正廉洁、正直无私、疾恶如仇、敢于直谏的好太尉。杨震高风亮节的一生,足以光耀千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一个人作出评价的最高标准。作为被千古传颂的廉吏杨震在治家方面同样垂范后人。在他当涿郡太守时整日布衣素食,以自己的形象感染家人,树立起了清白的家风。杨震的一些亲朋好友,看到杨震廉洁奉公,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也从不为后辈子孙计谋前程。也曾有人竭力劝杨震置办一些产业,留下一点家产给子孙。杨震执意不肯,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

杨震在乡下教书期间,除严格要求子孙刻苦学习之外,还总是在空闲时,带他们到田间参加体力劳动。不仅让他们认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还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耕作的艰辛。杨震进京做官后,他家离皇宫较远,却一直坚持步行上朝。后来,朝廷根据他的实际情况,专门为他配备了一辆马车。有一天,他在太学读书的三子杨秉,趁他休假,便乘坐那辆马车去上学。他发现后,当即喝令停车,并说:“这车是朝廷为我上下朝而专门恩赐的,你怎能坐它上学呢?你这么年轻就懒得走路,将来怎么能竭诚为国效劳?”杨秉听罢父亲的话,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从此,无论遇到什么特殊情况,再也没坐过父亲的专车,而且举一反三,开始从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杨秉博览群书,也常隐居授业解惑,至40多岁才踏上仕途。历任侍御史,豫、荆、徐、兖四州刺史,皇帝侍讲,太中大夫,左中郎将、侍中、尚书、太尉等职。据史载,杨秉一向严于律己,忠君爱民,堪与其父相媲美。杨秉自律极严,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于世,人们赞其为人“淳白”。最为突出的是杨秉继承了父亲杨震的清廉刚直品格。当刺史官时,杨秉总是坚持办多少天公事,领多少天俸禄,多余的钱不往家中带,在历史上留下“计日受俸”的佳话。他过去的同僚、部下赠给他的钱财有百万之多,全部被回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白马县令李云因谏讽时政,被治罪。杨秉当时任太常,觉得处理不公,挺身而出,为李云争辩。结果触怒了汉桓帝,将他罢官,遣归故里。杨秉素无积蓄,身处逆境之中,生活贫寒,常常是两天只能吃一天的饭,以至“并日而食”,仍保持平生清贫廉洁之本色。贫贱不能移,士穷节乃见。当时的生活贫困到无米下锅的地步,任城的孝廉景虑得知后,到杨秉家,赠送一百多万钱,进行接济,杨秉坚决拒绝,分文不取。后遇皇帝大赦,又回朝为官,担任太常。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宦官专权,吏治败坏,气焰嚣张的宦官们贪污受贿,任人唯亲,腐败之风弥漫朝廷内外,引起朝野上下怨声载道。杨秉联合司空周景上奏汉桓帝,提出不许宦官子弟当官掌权,并彻底清理各类劣迹官员等建议,获得汉桓帝批准。他还检举揭发了贪官、冗官五十余人,上奏朝廷,并予以严肃处理,全国为之震动。其忧国忧民、不畏权势、勇于斗争的事例不胜枚举。

杨震的孙子杨赐,继承其清白家风,笃志博闻,历任司空、司徒、太尉。杨赐任官期间,汉灵帝不理朝政,四处游玩闲逛,造成了宦官专权,吏治腐败,朝廷对拜官授爵视同儿戏,国家境况似江河日下。杨赐上书指责朝廷任人唯亲,“有形势者,旬日累迁,守真之徒,历载不转,劳逸无别,善恶同流”,希望皇帝能迅速改变现状,复兴朝政正气。敢于为国直言上书的杨赐得到了世人的敬重,皇帝也在策书中称赞他是士林学习的楷模。

杨震曾孙杨彪,“少传家学”,博闻强记,入仕后官至太尉。他终身不畏强权,维护国家的政通人和,其忠心义胆日月可鉴。汉灵帝光和年间,宦官头目王甫指使属下窃取国库巨额资产,杨彪得知后即刻予以揭发,并报告司隶校尉阳球。阳球上奏汉灵帝,获准后,王甫及太尉段颍等人都被处死。这次为民除害之举得到了天下人的交口称赞。

《后汉书·杨震列传》评论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为东京名族”。杨氏一家四代为相,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这种忧国忧民、公而忘私、疾恶如仇的为官品格,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极有价值和生命力的、应该发扬光大的精华部分。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