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诚信为人篇-俞绘 还银无需据,诚信真君子

明朝的时候,浙江上虞百官古镇上居住着一个读书人,名叫俞绘,字本素。俞绘从小家境贫寒,他为人忠厚、因学习刻苦远近闻名。经过十年苦读,俞绘考中了秀才,后来又通过乡试,取得了进京城参加会试的资格。对此,俞绘既喜又忧,能参加会试,有可能苦日子就熬出头了,读书人哪个不期盼着这一天呢?可是从上虞到京城路途遥远,赴京赶考的盘缠却毫无着落,想跟亲戚和朋友们借,却又羞于开口。正在两难之时,俞姓族人得知后,虽然大家也不富裕但还是纷纷慷慨解囊,很快就凑够了俞绘上京的路费。

第二天,俞绘一一告别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上路了。他在上堰头百官坝乘船上路,途中他省吃俭用,尽可能不浪费一文铜钱。不料当他在沛县住客店时,一个窃贼夜里潜入了他的房间,将他少得可怜的盘缠一掠而空。俞绘早晨醒来,发现路费没有了,如五雷轰顶,不禁号啕大哭。客店老板和其他客人闻讯赶来,都表示同情却又无能为力。客店老板听俞绘说是从上虞县前来赶考的,忽然想起沛县的冯县令也是上虞县人,于是建议俞绘去求助,说不定县令看在老乡的分上能借钱给他。走投无路的俞绘没有其他办法,只好抱着碰运气的心理去试试看。

来到县衙门外,俞绘向差役说明缘由,要求见县太爷。冯县令听差役报告后,吩咐将俞绘带进去。俞绘见到县令这位老乡,泪水不觉涌出。冯县令问明事情经过后,感觉俞绘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便取出十两银子,说:“你也不必向我借了,这点银子算我赠与你的,估计够往返费用了。”俞绘感激不尽,说:“多谢恩人对晚生如此信任,自当终生铭记!晚生还是留一张借据吧,日后定要奉还。”冯县令笑道:“不必了,既是同乡,又何必见外。我也不留你了,抓紧时间赶路吧。”说罢,亲自将俞绘送到大门外。俞绘一拜再拜,含泪作别。

到了京城,俞绘如期参加了会试。发榜时,俞绘被录取为贡士,后来被任命为歙县训导(也就是县衙主管教育的官员)。歙县在徽州,地处皖南山区,离沛县千里之遥。俞绘到任后,兢兢业业供职,一直抽不开身。但他心里无日不记挂着欠冯县令的十两银子,期待有一天能亲自登门致谢,奉还银子。这一等就是三年。

终于,俞绘有机会返家探亲了,他专程赶往沛县,打算诚心地去拜访冯县令,并奉还所借的银子。谁知,俞绘一到沛县就听说冯县令早已病故,不由得悲伤万分。他四处打听,终于找到冯县令的儿子冯珏的住处,可等说明了来意后,冯珏却说:“家父在世时并没有提及借钱给你,也没有留下任何借据,所以这银子我不能收。”俞绘说道:“我当时是要写借据的,但令尊出于对我的信任,坚持不要我写借据。如果因此就不还钱,我岂不辜负了令尊大人的信任?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如果令尊大人在世,他必定会对我很失望。所以,这银子还请你收下。”冯珏道:“听你这么说,我明白了。家父在世时,一向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家父是诚心帮助你,也不会找你讨要借银,所以不肯让你写借据。既然这样的话,我又怎么能违背他的意愿呢?”俞绘诚恳地说:“冯公子,暂且不谈这些,麻烦你带我去令尊墓地,我不能当面向他表示感谢,应该去好好祭拜。”冯珏答应了。

一路上,俞绘一言不发,心情十分沉重。到了郊外,又走了一程,翻过一个小山包,冯珏指着荒草丛中一座坟墓说那就是了。俞绘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墓前,已是泪流满面,说:“恩人,我来晚了!”过了好一会儿,俞绘抬起头来,哽咽道:“恩人,若非你热心相助,俞某恐怕活不到今天。我今日专程来奉还当初所借银两,你就让公子收下,千万不要让我成为不守信义的人!”说罢连磕三个头。冯珏见此情景,心里大受感动,忙扶起俞绘说:“俞先生真是一位诚实君子。银子我代家父收下了。”

俞绘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觉维护自己的信用,主动归还当年所借银子,真不愧是一位信义君子。俞绘官至教渝,晚年开办了一家理学馆,就在家乡百官镇上;馆里有他儿子的讲学堂,父子二人教导乡人要诚信为人,做真君子。俞绘的为人和品德受到乡人的推崇,去世后被安葬在上虞湖田湾。